立夏之时,雨量较少而大风天气较多,故而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失去。再加上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使人体的新陈代谢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导致生理机能失调,使大脑指挥失灵而引起“上火”症状,诸如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这个时候必须重视饮食的调补。
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养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类可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新陈代谢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可预防疾病,防止衰老。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暑必挟湿”。脾虚者夏令养生,可采取益气、健脾养胃、消暑化湿的清补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各类食品。人夏应市的蔬菜、水果甚多,如茄子、冬瓜、丝瓜、西红柿、黄瓜、芹菜、西瓜、葡萄等,可轮换搭配食用。老年人食补可选用银耳羹、莲子汤、荷叶粥、绿豆粥、豆浆、玉米糊等消渴生津,清热解暑之品。对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老人,还可用海蚕、孽荞等,洗净后加冰糖适量煮成“雪羹饮”,每日分3次服用。若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者,用鲜白扁豆100克、粳米50克,加水适
量煮粥吃,也可见到效果。
清补当忌辛辣助阳和肥甘油腻、生痰助湿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比如鸭肉,就是很适宜夏季的补品,鸭肉不仅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营养素,而且能防疾疗病。奥妙在于鸭属水禽,性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如低烧、虚弱、食少、大便干燥和水肿等,而这类疾病多见于夏季。
如鸭与火腿、海参共炖,炖出的鸭汁善补五脏之阴;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对病后体虚大有裨益;鸭肉同海带炖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鸭肉和竹笋炖食,可治痔疮出血,可见夏季应多吃鸭肉。同时也可选择瘦猪肉、兔肉、白斩鸡、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