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回"易學"失落的拼圖
一、易學有五大疑點要釐清與補正
"易學"自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作"卦辭、爻辭"以及近古孔子作"十翼",前後歷三千多年之醞釀,累積了三位聖人之大智大慧,所謂「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始克完成了「揭示宇宙奧秘」、「剖析人生真象」千古傳承之不朽鉅作—"易經"。"漢書藝文志"以"易"為"詩"、"書"、"禮"、"樂"、"春秋"五書之原,遂成群經之總匯,而為我國一切學術之淵藪。尤其自唐孔穎達作"周易正義"成為科考士子必讀之書後,"易經"更成歷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以及大文豪必須研讀之課題,這在我國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上,的確是舉足輕重、影響至深且遠而無以倫比者。就因為"易學"領袖群經而為中華文化道統之原頭,所以凡為治"易"者,皆應闡精竭慮,不但要續其脈統,而且允宜張皇補苴,以臻其於圓融無缺之境界,而此亦係治"易"後學之職責所在也。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理不真則情不達」。文王之時,先天、中天、後天三大卦本為齊全無缺,然文王卻不但去其卦名,且將中天掩飾隱去不見,含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