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它是按照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三伏天”虽然闷热潮湿,容易引发各种夏季流行病,但同时也是进补养生的好时节。

  今年三伏天从7月13日开始入伏,到8月21日结束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三伏天”入“苦夏”冬病夏治
  三伏天的由来

  伏,会意字。从人,从犬。原本是指像狗那样匍匐着,即俯伏、趴下。《广雅》中:“伏,藏也。”伏字和天候联系在一起,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伏”也称“长夏”,根据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所以金要“伏藏”——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上一页12下一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