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探索将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的可能性。其目的在于解决中国武术面对西方体育蚕食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困惑、盲目模仿和服从西方体育及发展瓶颈等问题。也只有武术上升到主义,中国武术才能得以广泛传播、推崇与持续发展。
关键词:主义 中国武术 武术文化 武术主义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09—04
1 引言
中国武术及其文化在西方体育强势和主流的背景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把注意力过于放在如何使武术入奥上;总是强调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相比较等,进而引起一系列如:“武术门派众多,武术动作繁杂(与西方体育项目比较)认为这是劣势大于优势;比赛规则不符合西方体育标准(可操作性不强);竞技武术体操化”等问题。其在发展的时候出现,显得力不从心;丧失信心;被边缘化;甚至受到西方体育项目的蚕食等现象。当然中国武术的确有其自身的不足及与当今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但是这些问题都不是武术发展面临困境的根本问题和主要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武术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中,其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是主要矛盾,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就必须有正确的行动,要有正确的行动就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如何在思想上取得制高点,就此问题提出将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这听上去很宏观,其实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为在思想上占领制高点是解决当今中国武术发展面临众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将武术上升到一种主义也不是空穴来风、势不量力。因为中国武术文化有其自身特色和系统,也有独特的和完整的技术体系,并且和奥林匹克主义是互为补充的平行关系。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可以像奥林匹克主义一样影响世界,共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
2 主义和中国武术主义的内涵
辞海对主义的解释为:
(1)犹主旨;主体。梁启超《与林迪臣太守书》:“启超谓今日之学校,当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
(2)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如唯物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3)思想作风。如官僚主义;自由主义。
(4)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如:社会主义,帝国主义。根据此定义武术要上升到主义符合辞海解释的第二点,因为中国武术就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学者指出:主义是思想的集大成,是思想的旗帜或识别标志的冠名。意识转变为看法,看法形成了观点,观点上升为思想,思想提炼出理论,理论凝聚、升华,被冠名后方可以成为主义。这是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主义产生的一般路径。因此,主义并非一般的论点,也不是一般的思想和理论,而是能够统摄和指导思想和理论建设,并对现实产生影响的精神指导。通过对主义的内涵对比分析,可将中国武术主义解释为:中国武术主义是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精髓理论及融合儒家、道家、佛学等思想的集大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和文化系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人们的身心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对现实生活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为现代社会向良好的发展方向树立一面旗帜。
3 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的基础
3.1 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与主义的概念契合
关于武术的概念很多,当中认为周伟良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一书中对武术的概念界定较为权威和合理。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武术起初就是一种生存和逃生术,所以先前武术的军事功能也是格外重要,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其功能逐渐淡化,而且还演化出套路运动和修身养性、内练筋骨的功法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内外兼修。因此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就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例如:有些拳种名称为岳家拳、杨家枪、彭祖导引术等,这些都是古时的伟大的历史人物。后人为了纪念和缅怀历史而以此命名,在一定程度也宣扬了爱国精神,并继承了其精湛的技术体系。又如,像一些猴拳、鹤拳、螳螂拳和狗拳等象形拳种都是根据模仿动物的攻击和防守动作改编加工而形成的。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又派生的武德教育等文化,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系统。从《辞海》对主义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属于主义的第二种情况,因此为中国武术上升到一种主义带来可能性。
3.2 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的背景和条件
我国众多武术学者指出:武术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应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奢谈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只能是一厢情愿。武术就是武术,作为一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作为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也有着许多优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丰富文化内涵。就文化本身来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并无优劣强弱之分。但从传播态势上讲,文化的传播确实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这里所说的“弱势”文化,是指某一文化在当前世界所处的地位;“东方体育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其宏大、成熟、显扬,足以和西方体育大系统分庭抗礼。而这两个大系统,又分别以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和东方武术为代表”;“武术与体育原本分属两个并行不悖的文化体系。”;“中国武术与奥运竞技体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平行的两大运动体系”。通过对我国众多武术学者对武术文化系统的调查研究,及基于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理论思想和功能与作用,并且对人们的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并与主义的含义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发现,中国武术是符合主义要求的,也具备上升为一种主义的条件。就其主义问题,王建疆学者指出:文化的传播也以主义的传播最为便捷。最具影响,因而首当其冲。因此只有当代具有中原创和中国特色的主义才能成为我们与西方进行文化交流和平等对话的前提。相反,如果只停留在低端的功夫、民俗、杂耍、手艺的向外展演上,那么,中华文化形象讲永远被忽视、被旁观,而不可能被尊重、被学习,中华文化要立于世界之林,也将无异于缘木求鱼。由此可见,中国武术要想从根本上得到全面发展,不但要大力开展武术比赛,注重武术技术体系的发展,而且还要将中国武术上升到一种主义进行对外传播,使得人们在习练武术的同时又能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在西方体育运动项目和霸权文化的蚕食背景下,已显得刻不容缓。
3.3 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的理论支撑
中国武术有其自身的技术体系和文化系统及良好的功能和作用。其技术体系有:北拳类、南拳类、太极拳类、武术器械、武术散打、摔跤、导引术等。其文化系统有:武术哲学、武术阴阳学、武术历史学、中国传统武术养生学、武术服装产业、武术旅游、武术影视产业等。可见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还吸收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精髓理论,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系统和技术体系。
从技术体系上讲,中国武术体系流派众多,到1986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结束时确定各种源流有序、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之多。例如:中国武术的太极拳、导引术、养生功法、气功等,其特点特别注重“内外兼修”、“身心合一”,这相对于现行的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更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发展需要;武术器械演练时,强调要做到“人剑合一”,这要求人们要和身边的事物达到和谐统一;武术套路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这些运动特点是目前世界大多数运动项目所无法岂及的。因为这些技术特点要求人们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还要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等,而不是单纯的肢体活动。而这些正是现代人文明病多发期所迫切需要的。
从文化系统上讲,武术从产生至今主要表现出对“养”、“生”、“和”、“合”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不懈追求,这些内容都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武术文化更是符合人类的心灵需求和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例如:先前中国武术有军事功能。但是如今是信息化,非冷兵器化及和平的世界。武术的主要功能与作用也随之发生改变,更加注重武德的教育,其“仁、义、礼、信、勇”等要求习武之人要讲仁爱、讲义气、礼貌、讲信用、勇敢等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法律的不足和缺陷,也是人们所需要的正能量;从世界观上讲,习武之人要求做到尊重、行侠仗义(法律范围内)、不欺强凌弱等思想,这在当今物质泛滥,精神麻木、局部动荡的背景下,极具良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稳定社会生活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包容性上讲,武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文化思想,这说明中国武术极具文化包容性。中国武术文化核心正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这里的“传统”并非老化和僵硬,而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不断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发展和服务。
从功能与作用上讲,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性,具有技击功能。其初主要具备军事功能,随着社会历史的需要,此功能逐渐淡化,而根据人们的需求主要包括:防身自卫功能、教育功能、观赏功能、养生功能、强身健体功能、培养品质功能、丰富生活功能、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等。其主要功能与作用就是为人类的发展需求而服务。通过习练武术能够使人与自身、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目的。另外,习练武术也很少受年龄、性别、场地、器材、天气、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具有一般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广泛性、可学习性、可接受性和普适性等优点。由此可见,中国武术的功能和作用对人们具有多方面的良好影响。
中国武术教导人们要和自己的内心、身体、身边的事物及大自然和谐统一。例如:国学大师钱穆晚年曾悟道:“天人合一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并“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已经形成一种思潮和理论,并且对人们和现代社会具有多方面的良好影响,为现代社会向良好的发展方向树立了旗帜。正如王建疆所言:主义是理论的升华,是思想的凝聚,是价值取向的旗帜,是行动的纲领和口号。一种美学,甚至一个美学流派,如果还没有上升到主义的高度,那么,它是很难立足于世界人文之林的翻。因此如何将中国武术上升到一种主义并向外传播,是中国武术能否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武术理应成为一种主义,而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只有从中国武术技术体系和文化系统双管齐下,并上升到主义,才会为世界所知,为世界所尊重,为世界所用。
4 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的策略
4.1 转变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和开展世界武术运动会
《奥林匹克宪章》中,对“奥林匹克主义”的定义: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尊敬为基础的。根据此定义经过对比分析,中国武术主义与奥林匹克主义的确是互为平行且不相挬的两大体系。然而我们却总是想着如何适应和迎合西方体育文化,却在追求西方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其自身的文化内涵,甚至丧失了其民族特色。正如美国哈佛校长陆登庭曾说:“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由此可见中国武术面临发展瓶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思路,正如:“有了思路才有出路”。例如有很多学者指出:规则的指导性意义是巨大的,1996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武术套路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从一开始就将武术推向了西方体育的发展范式。国际奥委会执委奥瓦尔德曾说过:“中国武术的世界普及程度不够是进军奥运会的最大障碍,目前,武术虽然在一些地区开展得很好,但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知道武术的人还是很少”。“从奥林匹克思想看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选项”一文中对长拳类、太极拳竞技套路进入奥运会的适宜性做出论证,认为太极拳也只能是陈氏太极拳相对较适合入奥。因此中国武术在这种一心想要进入奥运会的思想背景下,竞技武术就应运而生了。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是中国武术仍未能人奥,再次和奥运会失之交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经以上所述得知,武术未能成功入奥,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便武术能进入奥运会项目,也只是“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而且也只能是竞技武术的某一两类拳术。而竞技武术只是中国武术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武术的冰山一角,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武术。也就是说:即便进入奥运会的一两类竞技武术项目,就已经不能完全代表竞技武术,而竞技武术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武术。那么,如果我们要想全面发展中国武术,为什么还要把工作重心、精力、物力和财力等花费在把武术进入奥运会上?而不是像奥运会一样地开展世界武术运动会?
当然,如今武术的各类比赛也很多,但是这些比赛参加人数和国家很有限,波及范围不广,影响不够深远。而且比赛的项目也并非是武术内容的全部。而唯有中国武术能够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进行开展,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广和发展中国武术。既然中国武术具有与奥林匹克一样的文化系统,甚至更符合未来人们的身心发展需求,为什么我们还要一味地迎合?而不是转变思维去尝试:大力推广和发展中国武术,使得武术也能像奥运会一样在全世界广泛开展,让中国武术也能成为一种像奥林匹克一样的主义而影响世界,让人们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4.2 “善于借鉴、求同存异”
蔡元培曾说过:“一种民族不能吸收他族之文化,犹如一人之身不能吸收世界之空气及饮食,否者不能长进”。中国武术文化固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为什么别人的某些优秀文化和成果,武术文化却不一定都具备。所以武术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自满自大,否者就停止不前甚至被淘汰。另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对话,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相互激荡,相互对接,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应当科学地批判继承,并且还要汲取优秀的西方体育文化。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运动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正如学者指出:中华武术与奥林匹克是交叉但不是所属关系,他们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文化。所以武术要上升到主义和奥林匹克主义在有些地方是不谋而合的。如何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武术,恐怕只有武术上升到主义才能和现行的奥运会互为补充和共同发展,并共同为人类的身心和社会发展而服务。
5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中国武术要想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在从思想上占取制高点,实现和西方体育文化平等对话。将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也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第一,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符合辞海中主义概念的第二种情况;第二,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已经具备一定的背景和条件;第三,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具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但仍需要升华中国武术文化系统和技术体系,健全其功能和作用;第四,转变思维方式,使得中国武术能像奥运会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第五,善于借鉴,求同存异,使得中国武术上升到主义,并与奥林匹克主义互为补充和共同发展。由此可见,武术上升到一种主义是具备条件的,也是当今中国武术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也只有武术上升到一种主义,中国武术才能够大繁荣大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M].2009:5247.
[2]王建疆.中国美学:主义的缺失与重建[J].探索与争鸣,2012(7):27.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1.
[4]王岗,邱丕相.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J].体育文化导刊,2006(7):16-20.
[5]刘欣.弱势状况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以中国武术为例[J].体育学刊,2009(1):88.
[6]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7.
[7]于万岭.传统与现实的距离——评析武术与竞技体育的文化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21.
[8]杨建营.对比奥运竞技体育谈中国武术体系的未来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50-53.
[9]王建疆.也谈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2(4):4.
[10]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学报,2004:4.
[11]次春雷.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6):137.
[12]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93.
[13]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044.htm.
[14]魏纪中.规则问题挡住了武术入奥路[N].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2008-08-23.
[15]李忠京.从奥林匹克思想看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选项[J].福建体育科技,2002(7):2-3.
[16]郭建宁.当前文化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论析[J].新华文摘,2006(17):113-116.
[17]吴松,王岗.中国武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之争[J].体育学刊,2007(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