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早期儒家的形上学与意识进化学
摘要:相关资料初步表明,在中国古代,客观地把握人性及人与宇宙交互作用的自觉与努力业已发生。本文试图阐明"易经"的思维理路,借此思维理路,"易经"不仅塑造和影响了早期儒家形上学,而且也塑造和影响了诸如意识研究,尤其是意识学之类的当代研究领域。"易经"的发展及其在西方的传播,正说明了这一点。意识学研究人性,思考存在的其他领域。在这些方面,意识学与"周易"是相通的。将意识学同中国古代思想相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意识学的最早证据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已有之。基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有必要在意识学的起始处研究意识学。在意识学研究中,意识进化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须进行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易经"来探索意识的进化。
关键词:宇宙道德;进化学;形而上学;多维度性;超灵论;自知;天、地、人合一
"易经"与意识学关系简介
因为"易经"(系统)被看作是宇宙的缩影,所以它为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儒家与道家——提供如此深厚的思想基础并非偶然。一些学者指出,鉴于"道德经"、"中庸"与"易经"之间的内在关联,前两者要与后者同时对读,方能获得其本义 [第xxxix页][1] 。"易经"与儒家的形上学显然有内在的联系,因为"易传"及作为"易传"自然发展结果的"中庸",体现了原始儒家的形上学。
基于对事实的观察,即根据“事实之流”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我们试图揭示整个像一个巨大的齿轮的宇宙之运行机制。我们认为,宏大的视野对领悟社会人生的真蒂尤为重要。根据意识学原理,“意识之内部世界较之外部自然界的所有对象更具有启发性与渗透性。”(第9页)[2] 因此,思路愈开阔之研究者必然愈于内心把"易经"视为意识研究之丰富源泉。
我们认为,在中国原始思想中可以找到现代意识研究——更确切地说即意识学——之发端。意识学乃是一门研究人的意识——亦包括人的信念——及其所有多维度的(形上)表现。这里的“意识”或相当于中文的存在、心、神、本我或灵性?关于这一问题,理雅各(James Legge)在评论"大学"(1971年版,第357页)时指出:
朱熹注“心”为“身之所主”,“意”为“心之所发”。孔颖达则谓:“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故“心”为我们本性中的形上部分,我们所领会的一切都以“心”、“灵”及“神”等概念来表达。这也涵有至静之意,当其被激发时,就会产生相关的思维与目的。
从意识学的角度来看,朱熹所说的“心”或“身之所主”相当于意识学中的“意识”,与理雅各所说的我们本性中的形上部分,即心、灵、神等一致,而“意”或“心之所发”则为意识的表现。在意识学中,个体的这些表现称为“思-感-能”(思维+情感+能量)的统一。换言之,个体的每一表现都同时融入了思维及与思维必然相连的情感与能量。
正如我们在此要论证的,既然意识学之根存在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已成为可能,这一科学则首先在古代中国出现,现在我们又将它带回其发祥地。“根”这个词在此意谓着对人性之精华,即对有思想、有洞见、达至澄明之境及富有创造性的人类的一种褒扬。意识学与中国哲学的共性之一就在于,中国哲学对生命及其动力的理解不是一种宗教性的解释。其他文化对“本体”的理解更具有宗教性,而中国文化对“本体”的理解更具有科学性。
因此,我们在此努力要说明的是:"易经"的重要性表现在,它首次将天地交互作用中的智力机制及意识的多维度性纳入其思维体系;"易经"可以作为意识进化的工具;"易经"、儒家形上学及意识学有内在的关联性。本文拟从以下七个方面阐述上述观点:(1)"易经"在西方;(2)"易经"的发展;(3)维度间关系;(4)宇宙道德;(5)(意识)进化学;(6)(意识)进化尺度;(7)意识再教育与意识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