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源是来自《周易》,它与易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周易》最初虽是一部占筮之书,但它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保留了大量有关我国古代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史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学的源头,其中直接关系到古代建筑学的史料虽然不是太多,但因易学是我国古代成书较早的典籍学说,因而这些史料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来说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本文以探索的态度,试图来论述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结合研究易学来研究中国建筑,对研究中国建筑文化大有裨益。建筑是上古人类创造的最宏大的物质产品。它既具有遮风避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实用功能,又能表达某种崇敬和信仰,以及划分社会尊卑等级的精神功能,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阴阳合德与中国建筑
《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下》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些都是贯穿《周易》的主要哲学思想。以此朴素辩证法来审视艺术,就要既有阴柔阳刚美的侧重,还要两者和谐,所以传统艺术唯有含刚蕴柔,寓刚于柔,方算妙品。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变化均可纳入到阴阳两种势力的对立统一之中,包括有关建筑方面的构图观念和形象特征也不例外。诸如刚柔,明暗,凹凸,硬软等,便可视为刚为阳,柔为阴;明为阳,暗为阴;凸为阳,凹为阴;硬为阳,软为阴等等。
(一)平面布局
先秦两汉的建筑风格亦比较侧重于阳刚壮美的表现,其形象追求的是“宽大崇高”,其细部追求的是“错采镂金”,就是与正规建筑互补,理应表现出阴柔秀美的园林,也追求景多景全,园中高台林立,奇卉珍禽毕呈。正像前汉大赋中所描写的那样,此时的苑圃花园气派宏大,包罗万象,尽量显示豪华富有,而没有后世园林的诗情画意和韵味含蓄,因此,从阴阳合德刚柔相济的审美观念来看,此时的建筑艺术是稚气的,过分显露的,是对外在世界一种较为粗拙的、物质的把握。历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动乱的社会政治使大批士人自觉地与现实社会保持着距离,谈玄之风兴起,并尊《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流风所及,也给两汉以来较为正统沉闷的艺术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气,反映在建筑上,朴素,雅洁,宁静自然的村居园林发展很快,作为对广殿高楼的补充,它们妥帖地表现了秀丽、自然的阴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