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福建美丽的山城,气候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美誉,又有“崆峒之民多寿”之美称,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山清水秀外,永春人多寿跟永春人习武成风,尤其与练习白鹤拳有莫大的关系。白鹤拳是明末清初浙江少林拳师方种的女儿方七娘所创,其后七娘与夫曾四(永春籍)传白鹤拳入永春,所以又称永春白鹤拳,她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传播广泛兼具技击价值和健身作用的优秀拳种,她含有导引与运动养生法,以此浅谈本人对白鹤拳养生价值的理解。

永春白鹤拳的导引:

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刻意》:“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是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传统健身法。其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内(气)、外(形体)结合的方法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讲究意念,做到呼吸与肢体运动相结合,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白鹤拳的导引养生方法多见于她的拳母“三战”,拳母即一个拳种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套路,白鹤拳的拳母“三战”有万拳汨宗之说,老一辈的白鹤拳师经常叮瞩说要把“三战”学到老练到老,说明了拳母“三战”的重要性。笔者年初拜访一位本家族的百岁老人(福建永春县桃城镇桃东社区十八组一郑兴传),讨教养生之法,老人家说每天必不可少的是喝茶,特别是永春佛手茶)与练习永春白鹤拳的三战,感觉练习白鹤拳神清气爽,气脉通透。这间接说明了练习永春白鹤拳的功效。练习白鹤拳的三战时,气的吐纳非常重要,古白鹤拳谱中白鹤技手有“吞吐浮沉”之法,气也有“吞吐浮沉”之说,把呼吸与肢体运动相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几个重复的慢收手动作中她采用气跟手走,手又与气相呼应,在催力慢收的状态下用吞与沉,就是把气用腹式的逆呼吸法,慢柔的吸气,把气沉入丹田,小腹提起伴随提裆,呼气时小腹放松沉,手上的动作快速击出时除了发出白鹤拳特有的寸劲节力外。有时还伴有快速的呼气,就是“吞吐浮沉”中的“吐”。白鹤拳谱称:“丹田提起,能提肠束气,内力推出,是呼吸之声从丹田发出也”。出手出气,气行一贯,做好腹式张缩运动,气沉丹田并意守丹田,就会很自然地把气血由丹田周流全身。练功时气由丹田发,以意领气,以气催力,这不仅能排浊纳清而且促进心血管功能的消化吸收。这里说的气的呼与吸与身体动作相结合的练法,也可以理解为是练习白鹤拳的动态气(内)功,练好内功被视为是白鹤拳的最高境界。也是畅取健康长寿的养生重要步骤之一。

永春白鹤拳的养生运动方法:

因为运动,微细血管内压力增强,诱使RBC变形具微型激光器“蝴蝶结”光辐射功能,呈蓝色发光可补肝肾,继而续发心肌,骨骼肌等铁原子核尤卡过程持续不断地释放能量,且产生Mn+2这肾阴物质,可增温促进肾水蒸腾滋润心肺,促进水火共济心肾交泰,有益健身康复廷寿。而白鹤拳的人静立定运气,后又引颈冲天啸,以腰为轴心,旋转进退运动,具有这种动能转化功效。肌肉运动特别是白鹤拳中站桩马时臀部收实及提肛,可以释放更多的雌激素,调和人体内阴阳生理功能。伴随吸气时提肠束气,呼气时小腹放松沉落,大腿筋内束,小腿脚掌外旋加内扣,五脚指抓地,脚掌紧贴地面,即拳谱中的“五点金着地”此时白鹤拳中的腿脚运动,对经络中的阴经(足三阴)。起到了锻炼作用,冲脉与足阳明会于气冲穴,又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密切联系着胃和肾。中医学称胃为“水谷之海”,是后天之根本,是“生气化血”的地方;而肾为先天之根本,是原气生成和发出的处所,十二经脉都要以原气作为动力。全身的运动又配合着气的运行,就能手足相应,脉络贯通,神气流畅。古白鹤拳谱又称:“沉身注气,注气之谓者一身之气也”。由此可见白鹤拳的功法是中国武术与中医学的结晶。

总之,白鹤拳拳母“三战”练习有动与静结合的重要特征,在整个过程中呼吸、意念、发音、运动姿势相辅相成,对机体各种功能活动形成良性循环。而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内外合一、阴阳结合为白鹤拳动静相兼的理论基础,静以养神,动以养形是白鹤拳的基本运动形式。白鹤拳以意领气,呼吸吐纳,动静结合,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达到周身滋润,神清气爽,气脉通透,她是调和阴阳,培元固本、养生益寿的妙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