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意思是说,对疾病的治疗,应注重于疏通脏腑气血,使无壅滞之弊,则人体可恢复平和与健康。正如清代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所释:“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因为人体气机失去正常的运动状态,即气机出入阻隔,升降失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医对病因、病机的基本观点。朱震亨就曾说过:“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矣。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从而强调了气血淤滞在发病学上的重要地位。他倡导气、血、湿、热、痰、食“六郁”之说,认为此六者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合而为害,但其关键在于气郁。因此他治疗淤证,首重调理气机。
实际上,气血畅通的理论不仅在疾病的治疗上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于养生保健方面,特别是对疾病的预防和抗老防衰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提出:“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所谓元贞者,即五脏真元之气,也就是朱震亨《格致余论》所说的“人之所借以为生者,血与气也”。
上一页12下一页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