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没有突出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武术课教学内容陈旧,割裂了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武术教学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学习;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是武术的技击性和健身性;对武术课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通过高校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武术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58—04
  1 前言
  武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融汇了中国哲学、传统医学、伦理学、养生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思想,形成了武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武术文化体系,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强音。高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因此,研究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如何通过武术教学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鲁东大学、聊城大学、临沂大学、泰山学院、菏泽学院、德州学院、潍坊学院、滨州学院、济宁学院、枣庄学院,共计18所高校的武术课教学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样本基本覆盖整个山东省,能体现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总体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关于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的相关专著以及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从2000年以来的有关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的论文70多篇,为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武术课教师问卷和武术选项课学生问卷。分别累计发放问卷54份、900份,有效问卷回收52份、8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6.3%、95.6%。
  2.2.3 专家访谈法
  深入各高校,访谈在武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武术选项课学生,了解当前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推理对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进行逻辑分析,整理归纳得出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课教学目标
  通过查阅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大纲和对部分武术课教师的访谈,可知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目标制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传授武术的基本技术、技能,能运用武术方法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三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武术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来看,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缺少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在武术教学中,仅是把武术选项课定位于体育课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授,忽视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忽视武术特有的多功能教育价值,以至于武术教育仅沿着艺术表演和纯健身方向发展。
  3.2 武术课教学内容
  从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武术教师问卷中,有34人选择了初级长拳(剑术、刀术、棍术),占总调查人数的66.7%。有37人选择了太极拳太极剑),占总体的72%。有14人选择了攻防技击术,占总体的27.8%,有6人选择了传统套路,占总体的11%,有9人选择了健身功法,占总体的16.7%,其它3人,占5.6%。
  由此可见,山东省高校武术课主要教学内容还是一直沿用上世纪50年代原国家体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规定套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更新,但山东省高校的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当今时尚体育不断爆发的形势下,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参与,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需求。
  3.3 大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
  由表2显示,高校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依次是防身自卫术、散打(攻防技击)、太极拳(器械)、健身气功、传统武术套路、初级剑术(刀术、棍术)、初级长拳、武术文化,他们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9%、62.7%、56.2%、33.8%、22.5%、18.4%、8.1%、5.6%。
  由此可见,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学习武术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选修武术更注重武术运动的实用性和健身性,对一些内容枯燥、过于表演化、竞技化的套路项目,不再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对传统武术套路和武术文化的选择,也说明部分学生想通过武术课来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3.4 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由表3显示,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分别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拿学分、了解传统文化、其他等,分别占81.5%、79.2%、31.6%、28.1%、11.3%、4.8%。
  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是吸引学生选修武术课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对锻炼意志品质和了解武术文化选项的选择,也说明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需求。
  3.5 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和重视程度
  通过对18所高校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的调查可知(见表4),每学期理论课安排2-4学时的高校占66.8%;安排6-8学时的高校占16.5%;没有安排学时的高校占16.7%,安排10-12学时的高校数为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每学期安排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大部分高校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的安排是合理的。但对武术理论课重视程度的调查中发现,非常重视和重视武术选项理论课教学的高校占45%,认为武术理论课一般或者说不重视的高校占55%。
  由此可见,高校一方面根据学生需要增加武术选项课设置,另一方面却不能从理论上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武术文化。甚至部分教师认为设置武术理论课没有必要,只会影响学生对武术技术学习的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有时还会减少或者不开展武术理论课教学。
  3.6 武术课成绩评定方式
  由表5显示,69%的武术任课教师采用技评+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17.3%的任课教师采用技评+理论考核的成绩评定方式,7.7%的任课教师采用技评+平时成绩+理论考核的评定方式,其它考评方式为6%。
  由此可见,高校武术课教学成绩的评定还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仅以“技评和平时成绩”就决定了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的优劣,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结果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机械地学习,无形中淡化了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和探究,泯灭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3.7 对武德、武术礼仪教学情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5.6%学生认为非常重视,23.5%的学生认为重视,51.3%的学生认为没有突出武德、武术礼仪的教学,还有19.6%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对武德、武术礼仪的教学。
  由此可见,武术教学中,大部分高校只是把武术等同于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一样进行教学,忽视了武术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那么传承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便无从谈起。
  3.8 学习武术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用的评价
  由表7显示,76.8%的学生认为武术教育能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18.5%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4.7%的学生认为不能。可见,武术教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手段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大部分学生不再把武术看作为一个简单的体育项目,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那么,今后如何重新定位武术,如何从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中选取最适当的内容进行教学,应当成为武术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4 结论
  (1)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但没有突出“传承武术文化”的教学目标。
  (2)武术教学内容陈旧,轻武术理论学习,偏重于对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
  (3)武术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没有将武术教学作为一种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
  (4)武术的技击性和健身性是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但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需求。
  (5)高校武术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过于注重技术、技能的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5 建议
  5.1 突出“文化传承”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定位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和负责传授武术的教师从认识上予以改进,突出“文化传承”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倡导文化教育比技术传授更重要的武术教学理念。学校开展武术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的是通过武术教学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5.2 强化武术教育体系中的“文化意识”
  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或武术文化体系),承载的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的精神要义。凹武术是一种文化,文化性是武技成为中华武术的灵魂,是武术得以延续的生命力。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仅仅将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来关注武术的传承,是实现不了中华武术传承目的的,只会导致武术的发展畸形化。没有文化的武术是贫乏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暴力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断裂的。因此,强化武术教育体系的文化意识,把强化文化意识当作整个武术教育的核心来抓,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弘扬。
  5.3 合理设置武术课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切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那些能够代表中华武术运动形式、能体现武术运动文化底蕴的武术内容,经过优化组合设置为武术教学内容。要“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如选择散打、擒拿、抱摔、防身自卫的方法、有攻防技击性的传统套路等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要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要让学生了解武术,认识传统武术文化。
  5.4 注重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解析
  提起武术文化,我们总是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来形容。但是武术文化是怎么样的博大精深,这样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如何让学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解析武术文化、让学生体悟武术文化的内涵。武术文化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学说”、“形神统一”等,在武术教学中都要有针对性地阐述,要让学生理解中华武术思想的渊源。如《八卦拳学》中习、练武术要顺应自然规律,这是要求练功时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内脏的变化,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功法练习,来达到练功的目的。习练武术还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比如:中国隶书“武”字,由“止、戈”组成,意思是止戈为武,化干戈为和平。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解析武术文化内涵,一方面让学生感受这武术文化带来的魅力,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武术教学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5.5 将武德、武术礼仪与武术技术教学相结合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说明了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武德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礼仪则是武德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包括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武术竞赛礼仪等。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在武术教学中,应该把武德、武术礼仪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贯穿到武术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体悟到“仁、义、礼、信、勇”真正内涵,有选择地吸收传统武德中对现代社会有益的成份。比如,师生之间在上下课时行抱拳礼,习练器械时行持械礼、递接礼等,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们从武术课的一言一行中产生对中国悠久的武术文化的认识。
  5.6 更新武术教学评价理念
  虽然学生武术课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离不开技术评价,但是武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面,应该考虑到武术的文化属性,适当对武德、武术礼仪和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进行评价,做到“淡化分数,重视学习过程”。任课教师可采用考试、考查、学习态度、能力等综合评定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及掌握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地、机械地学习,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探究,由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转为通过学生弘扬武术文化。
  6 结语
  总之,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仍然被纳入体育教育的范畴,但武术的文化功能越来越凸显,并逐渐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各高校武术课应加大对武术教学内容、教育手段的改革力度,加大对学生传承武术文化的力度,同时注意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创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玉成,邱丕相.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J].搏击·武术科学,2006(2):1-3.
  [2]张岂之.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12.10,http:∥theory.people.com.cn.
  [3]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0.
  [4]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40-43.
  [5]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6]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2-64.
  [7]苏克强.传统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l(4):22-24.
  [8]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99-107.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