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法,由于历史的、不同拳种的、不同体育项目划分的、不同地域方言等多种原因,古时曾称跌法,现代一般称为摔法,简单说就是自己站立使对手倒地的技法。摔法运用出现的后果有多种,可能是摔不倒、摔倒、摔伤、摔死,摔法技术根据交手的性质不同,要求达到的结果也不同。在交手练习和比赛中必然是防止、限制摔伤、摔死的后果,即摔法的使用,均不超过“伤人”的度,才能可持续全面练习技术,从而提高水平。著面前的对手是暴徒、刑事犯罪分子或不法分子时,双方的利害冲突和矛盾,是以保护和破坏社会治安秩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激发的,事态的发展会导致你死我活的斗争,自然可以是使用到摔伤、甚至摔死的程度。在不同性质的交手中,双方所运用的摔法技术是相同或说相通的,区别在于“量变而质变”、伤人与不伤人的“度”之把握。由于摔法所实施的目的、对象、交手性质不同,决定了所实施技术、技能的结果有所差异,或说是习武者使用摔法要做到实施的结果与所实施的目的、对象、交手性质等相适应。
一、各种相关摔法简述
交手中自己站立使对手倒地的摔法,发展到现代,在人们的视野中较多看到的是,从体育不同项目划分的角度有:中国式摔跤(包括各民族形式的摔跤)、竞技武术散打中的摔法、某些传统拳种中的跌法、国外某些项目中的摔法等多种。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之间有同有异,相互联系又分属不同项目,而有的技术、招法却又共有。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认识摔法,需要我们先分别简要探讨一下。
1、中国式摔跤
中国式摔跤是在中国武术“踢、打、摔、拿”中的摔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在不许打、踢、拿的原则下,形成独立、系统的项目。摔跤的摔法发展了许多可以不必防范被打、被踢、被拿情况下的技法,单纯以倒地或站着为输赢。中国式摔跤通过跤衣发挥手法的作用,手法技术在摔跤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通过有利的把位组织进攻,从而战胜对方。中国式摔跤优于国际自由、古典式摔跤等其它跤种,手脚分工明确是中国跤的一个特点。中国式摔跤有较好的技巧性、健身性、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明性和安全性。
中国式摔跤技法博大精深,功法和技术繁多。从技术要素上看:摔跤步法主要有上步、撤步、盖步、败步、透步、背步、滑步、垫步、车轮步、三点步等:手法主要有抢手、封手、攥手、拦手、借手、联手、引手、撕手、掩手、裹手、蹬手、裂手等;手部技术动作主要有撕、捅、掖、拿、掀、攥、盖、插、挣、撩、锁、裂、抹、推、拉、搀、捏、夹、支、掏、掰、拄、捧、卷、扳、掐、抖、撩、捞、搓、抱、捋、豁、拽、压、抽、送、端、托、掸、扬、撤、拧、擒、划等;肘臂动作主要有掖、管、按、支、插、掀、挣、挺、圈、夹、抱、抖、卷等;肩胸部的技术动作主要有抗、拱、背、扛、压、欺、贴等;头部动作主要有靠、仰、低、甩、啃、顶、抗、枕、翻、抵等;腰部动作主要有长、涮、弯、填、坐、换、直、跟等;臀部技术动作主要有弹、坐、撞、排、翻等;腿部技术动作主要有扛、挑、别、缠、顶、插、搂、勾、拦、撑、蹲、扬、切、管、支、跪、崩等;脚部的动作主要分别有踢、弹、撑、冲、管、勾、搂、挡、刮、挂、别、切、抓、蹬、退、支、转等。
从中国式摔跤的摔法形式上看,主要包括:拿着摔、报着摔、单撒手摔、散着手摔。拿着摔是两手都攥拿好对方跤衣合适的把位,配合手法、步法而使用技术动作的摔法。杈着摔俗称摆着捧,又叫杈抱,是用底手攥握对方跤衣小袖,用上手报抱对方异名侧腋下伺机使用技术动作的摔法。单撒手摔即我底手攥好合适把位,上手不抓对方跤衣,同时也不让对方抓握自己跤衣,控制对方一侧或两侧的摔法。散着手摔是不抓握对方跤衣,也不让对方抓握自己跤衣,在相互对峙、斗手过程中伺机使用技术动作的摔法,摔跤术语叫做“见手绊”。散着手摔是继承武术散手中的摔法,或说是最接近武术散手中的摔法形式。
2、竞技武术散打中的摔法
竞技武术散打是以竞赛胜负为目的、体育性质的武术竞赛技术。是在中华武术“踢打摔拿”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项目,由于引进,了西方拳击的拳套,而舍弃了中华武术的拿法,即运用踢、打、摔三种技术技能,按照竞赛规则,根据踢打对手身体不同部位的效果、摔倒对手后的不同情况,而取得一定的分数来评定胜负。散打中的摔法受着规则的制约,在裁判监督的场合下进行,是根据规则规定的使用效果所运用和发展的。它和中国式摔跤项目及中国各民族形式的摔跤、国际式(自由、古典)摔跤、柔道等项目中的摔法,在技术技巧动作方面,有其共同之处,但是由于散打规则制约和技术的复杂性,又进一步变化和发展了散打项目中的摔法技术动作,形成了散打中的摔法特点。因而散打中可用的摔法与中国式摔跤、国际式摔跤、柔道,以及各民族形式的摔跤又有很大的不同。
散打中摔法的技术特点是根据规则制约的条款及赛场实用的效果形成的。一是摔法技术的动作完成要求快速,因为规则规定,在双方相互抱摔时,使用任何一种摔法动作,必须在两秒钟时间内完成动作的全过程,否则不得分,很显然散打中的摔法只能保留快速见效果的摔法技术动作。而其它形式的摔跤竞赛,在一局的比赛时间内,使用任何摔法动作,不受时间上的限制和约束。
二是没有固定的抓“把”部位。由于散打规则的要求,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必须穿戴一定的护具、一定重量的拳套,致使运用摔法时不能牢靠地抓握对手身体的某一部位,形成了散打摔法不能有固定抓握部位,中国式摔跤中的拿着摔、杈着摔、单撒手摔等技法则不宜使用。例如中国式摔跤中的“踢”,是抓握对手上肢(体)有利的“把”位,左、右拉拧对手,使其身体倾倒,借对手反抗的力量、顺势蹋其踝关节以下脚外侧,对手重心失控而倒地。这一动作不但要抓住对手有力的“把”位,还要左右拉拧对手,再去找机会踢一定的部位,这种摔法有一定的顺序和节奏,也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而散打竞赛规则规定的佩戴护具、两秒钟时间的限制,上述中国式摔跤的动作在散打中难以运用。
三是由于散打竞赛双方同时可以自由互相使用踢、打、摔三种不同的击技动作,交替组合来进攻或防守对手。在这样的条件下,给单纯主动使用摔法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体现了其技术要求的复杂性,散打中摔法使用的见效或成功要走在对方踢、打之前,或是使用对方不宜踢、打或踢、打不着的摔法技术动作。
所以散打中的摔法和其他形式的摔跤在技术动作上有其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特殊的方面。其它项目中有的摔法技术动作在散打竞赛中可以使用,而有的摔法技术动作则不能使用。散打中使用摔法是根据对手的站立姿势、远近距离、使用踢、打、摔不同方法等因素,在规则所限定的时间内,灵活多变运用的技术动作,提倡借用对手的力量,顺劲来捧到对方。既有主动进攻的摔法,也有被动反攻的摔法:既有在远距离踢打中接抱上、下肢的摔法,又有近距离贴身搂抱躯干的摔法。散打中的有些摔法技术动作,是在其它形式摔跤中见不到或不可能使用的方法,诸如散打比赛中常见的接抱高腿甩、涮、勾踢支撑脚等不同的技术动作,因而构成了散打摔法的独特性,进一步促进了摔法的多样化和灵活化,有些动作也可以说是技术发展的派生技术。因此在学习掌握摔法的时候,要了解散打中摔法的特殊性。如果不了解特殊性的一面,尽管掌握了很多摔法技术,往往在比赛中即使是摔倒了对手,也不一定得分,有的还会判你失分而输掉比赛。
3、对传统拳种中的跌法了解
流传至今的通臂拳中有一些极富特色的近身靠跌法,明清古本《通臂拳谱》中载有六靠十八跌的技术招法、用法。拳法中所说靠法即靠、撞、摔、跌,列入近身短打之法。靠打之中含有跌法,靠跌为一体。六种基本靠法在实际运用中,每种又根据不同情况而生化出三种变招技法,书中通称为“沾衣十八跌”,六靠实际内含二十四种跌。有习练者认为通臂六靠十八跌中的近身跌法不能等同于现在的中国跤摔法,但二者的基本方法、实战应用及接力打力的技击理念是有共同之处的。又有习练者认为古传通臂拳的跌靠法不能说是单纯的“拳加跤”,但确实是中国传统拳法中靠撞短打与摔跌技法有机融合的精华。跌靠技术既不同于单纯的摔跤技术,又有别于其它单项技击技术,在应用时亦打亦跌、亦跌亦靠、亦靠亦拿,环环相生,连绵不断,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结合体,而不是割裂开来单独存在。《通臂拳靠法序》中说“夫靠着,是以身相挨,用跌之意也。盖为六靠之法,诚为诸跌之始,内有推墙倒壁之勇,降龙伏虎之智。”拳谱虽称六靠,然着有左右之分,势有正侧之别。简言之根本法仅三靠也“。即管脚(别腿)靠跌、撞打靠跌、擒足靠跌,其余诸法为应用之变化。
有的拳种中有肘跌法。肘硬、攻击力大i其招式隐而快、短而险、变化莫测,在近身搏斗时易发挥攻击和防守作用。肘发力以腰为轴、蹬腿、折腰、顺肩,形成有利于防护的姿势,增加了力度和速度,配合巧妙的方法使对手跌倒,其技法称为肘跌法。
传统拳种中的跌法往往与打法、腿法(多用矮腿)、拿法相结合,动作虚虚实实、诱打相兼,使对手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判断失误,使用者趁机近身实施。古代跌法引出了以跌法为主要内容的拳种出现,早在明代就有了所谓“跌法七十二”、“九滚十八跌”之类,师徒相传各臻妙际、自成领域。清代出现的地躺拳,流行区域以北方为主,有各式各样跌法和练习法,大多以抢背、卧牛、五龙绞柱,栽碑等为主要招势,具有较大观赏性,但是很吃功夫。
从某些传统拳种的跌法技术来看,有的拳种所说的跌法就是指摔法,而有的拳种所说的跌法与一般意义上的摔法有区别,二者分着说,在本拳种内既有跌法又有摔法。
4、对域外异族中某些摔法的了解
公元前648年,希腊人将一种暴力摔跤引入奥运会,参赛目的是使对手服输。拳打、脚踢、扫腿、扼喉、反关节等均允许使用,甚至在常规的希腊摔跤中认为太危险、甚至狠毒的动作,也是允许的动作。今天的人们出于对自身安全的关注,许多危险动作诸如扣关节、击打、扼喉动作等,都从摔跤赛场中消失了。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很长时间内流行旧式摔跤,有爱好者游历美国看到的非体育性技击“抓式摔跤”,就是一种使人致残的摔跤技术,专用于伤残对手或伤害对方某个部位。“抓”式撺跤保留、发扬了这些技术,不教如何去赢分数,教人尽可能地凶悍自卫。“抓”式摔跤技术技能包括:手的击打、踢腿、扫腿、挖抠、扣腕、扣脸、扭脖子、扼喉、撕打等等,可以站着做或躺在地上做。
如:扣腕是同时攻击对方的手腕、肘和肩,动作的要求是快而猛,有效办法是折断对方手腕。扣脸包括扼喉、扭脖子等动作,对其面部进行抓拿或击打而顺利达到目的。撕打是指击打、挖抠及攻击穴道等,胜利可能性依赖对手的水平,几乎所有的格斗都以抱紧结束,大多数最后扭打在地上。撕打凶狠野蛮、粗暴而有效,甚至一击定输赢。撕打包括一些虽不常见但使用方便的技术。如头部撕打包括口、鼻、耳朵、眼睛;身体撕打包括肝脏、肋骨、腋窝、锁骨、上臂等;按穴位包括鼻下人中、耳朵下方、颌下等等。撕打的要点是:不要只注意撕打而忘掉了摔跤技巧,要把二者放在一起用,二者是一个事情的不同部分;当倒在地上时要找机会抓住或撕打敌人,尽可能使自己处于上位,使你的体重落在对手身上,不在自己的膝盖上。
抓式摔跤有个”不自然位置”原则,即你用技术迫使对手身体处于不自然甚至是其痛无比的位置。战斗的胜负不决定于你知道的技能多少,抓式摔跤手若掌握了那些他们最喜欢的技术,大概只需要10一12个动作就够了,如要掌握了精髓就可以变成摔跤专家。抓式摔跤教人切莫心慈手软,认为抓式摔跤不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是一场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战斗、徒手格斗。如果你想学好它,那你的自尊和身体就要接受考验,是一场没有武器的战斗,在战斗中要么胜利、要么重伤甚至死亡。
我们对域外异族中某些摔法进行了解比较,有助于开阔思路,深入思考武术散推手摔法在不同性质交手中地应用。
5、武术散推手中的摔法简介
武术交手训练从运动形式上分为推手与散手,推手是向散手过渡的阶段,是训练过程中相对独立的单元。散推手也可以看作就是散手的初级阶段、一个部分、限制较多的散手,放宽限制后散推手就转换为散手,因而有的拳友将散推手称为文散手——即散手中的柔克打法。武术散推手练习中事前不规定动作、不固定程序,把拳术中的踢、打、摔、拿技法灵活安排、自由排列组合,随机应变运用到交手中去,将其技击作用发挥出来。散推手交手练习双方以遵循技击规律为基础,散用踢、打、摔、拿各类技法为基本素材,互以对方动作变化而随机变化地进行徒手竞技练习和竞赛。是双方智力、体力、技战术、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经过正确地学习,严格而有序地训练,速度运用适合需要而定,力度可以由自已控制掌握,出手强度可视交手性质而定,手头有准后合法、合理地使用武术交手技术,就可以做到伤人战胜对方:也可以避免人身伤害、控制对手失去继续战斗能力而制服,不伤人而完胜对手。
武术拳谚讲:“……打(踢)着容易摔倒难,摔倒容易管住难……”。由于踢、打等技法在传承训练或体育性、商业性比赛中,均不应超过伤人的限度,所以从散手技术在擂台赛上实施的效果看,打一拳踢一脚凭点数论输赢不易服人,一个站着一个倒下,在胜负上较为明显、较少争议,但还不是完全胜利;只有拿制住对方,使之失去继续战斗能力而认输才是完胜,这是武术交手效果上的三个层次。从交手技击客观规律看,实际上在一般情况下的相互拳打脚踢,在胜负的天平上倾斜并不大,当一方站着、一方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则优劣明显,继续拿住对方完全控制,达到生擒活捉的效果,才是完整胜负的结束,才能达到习武之人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捕俘敌人、罪犯的任务,才符合武术徒手技击规律。
武术散推手中的摔法有摔的运动规律,所谓“肩、肘、腕、胯、膝,胸、项、顶、腰、背,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皆包含在摔技之中。“远踢近打贴身摔、拿”构成中国武术的技术骨架。腿比手长又粗壮有力,一般情况下踢法比拳法威力大;但在技击规律中“起腿半边空”,因此摔法又具有优势i而在交手中使用摔法必须靠近对方,须要在瞬间摔倒对方,否则会受到拳打、脚踢、擒制的危险。这是踢、打、摔、拿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技术整体,发挥着相生相克的作用,而摔法是武术交手中重要的技术技能,也是构成徒手技击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要探讨的武术散推手中的摔法,即是与武术四大技术门类中的踢、打、拿相互联系、生克制化的摔法。笔者以为应当采取多角度的、普遍联系的、辨证的认识来看待武术摔法,而不要用孤立的、静止的、割裂的眼光来指导散推手中的摔法实践。
二、武术散推手中的摔法概述
摔法是中国武术最基本的技术门类之一,广义的摔法是指自己站立使对手倒地技术的总称,可以包括踢倒、打倒、拿倒和摔倒。人们平常说的摔法一般是指摔倒对方的技法,而踢倒、打倒、拿倒一般分别归到腿法、拳法、拿法里。摔法在徒手搏击技法之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武术中摔的技术积累十分厚实,是中国技击术里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踢、打、拿共同组成了中国功夫的四大武技。
散推手中的摔法简言之是交手双方以近身为前提,在紧密的直接接触中,随机变换姿势、位置,施用固定成招势的或随机组合成的动作,破坏对方身体平衡,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倒地的技术方法。操作原则是:以静制动、动以处静、趁势接力、随屈就伸、顺化避害、引进落空、避锋藏锐、脱化移形、抽身换影、闪转走化、以斜克正、以横破直、以巧制拙、以柔克刚、以刚制柔、刚柔相济。交手中作到头脑清醒、随机应变、及时果断地采取行动,正确变换战术和技术就能得胜。
1、武术散推手摔法的几个特征
摔法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攻防格斗术,通过斗技、斗智、斗勇、斗力,自身保持平衡而将对方摔倒,就可以进一步达到捆绑解押的目的。如属敌我性质的搏斗,摔时或倒后可加以重刨,如属抓捕罪犯,可将倒地之敌拿制住后再带上手拷。
武术散推手摔法以允许踢、打、拿为前提,踢打摔拿相生相克、互转互济。以腿脚的勾、别、锁、绊等,与上肢的抓、拿、推、拉等,或身躯的扛、靠、挤、撞等动作配合运用来摔倒对方。可以是主动摔与被动摔相结合,为完胜奠定基础。因施技可使对手始料不及、防不胜防,再加上摔技可以是身体重力与肌肉收缩力迭加迸发、劲道遒实多变,可令对手无奈败北。武术中摔法的技术特点是千百年来在血与汗的实践中,根据交手技击规律及实用效果形成的。武术摔法经历代发展演练,内容丰富、技法多变,是近身搏斗的主要技法。摔法的技术含量较多,摈弃野蛮,蕴涵中华文明的基因乃至精华。
由于交手双方都可以自由互相使用踢、打、摔、拿四种不同的击技动作,交替组合来进攻或防守对手,这就给单纯主动使用摔法造成了更大的困难,施技难度更加复杂,散推手摔法使用的见效或成功,必须要走在对方踢、打、拿之前,或是使用对方不宣蹋、打、拿和踢、打不着、拿不住的摔法技术动作。散推手摔法中的摔不同于摔跤中的摔,是摔与打、摔与拿、摔与踢……有机结合,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法,基本上都是摔中寓打,摔打踢拿相互为契机,往往是在对方重心游离或精神散逸的机会突发手段,使对手茫然倒地。这正是拳法风格的摔,与后来成为独立领域的摔跤相比,虽然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基本特点此疆彼界的差别比较清楚。
散推手中的摔法以对手倒地的实际效果为前提,不受摔跤项目规则的制约。跤绊是摔跤的主要手段,散推手摔法中有时用靠法,有时用腿法踢倒对方,交手中还可以用拳法放倒对手,灵活度很大,用招不限于类似跤绊的摔法。拳家说的“打人容易摔人难”,是说击打只要瞧准时机击中目标即可,而运用摔法跌倒对方就较前者复杂了。除了需要正确的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机会外,还涉及到用劲的技巧,方位等,手法也不象打法那样直截了当。武术散推手中摔法地使用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法之一,与单纯的摔跤术又有不同,既要求摔倒对方,又要避开、化解或控制对方打击。
武术散推手中的摔法技术动作要求快速完成,不象摔跤比赛,在一局的比赛时间内,使用任何摔法动作,不受时间上的限制和约束;相对于散打比赛规则要求的“必须在两秒钟时间内完成动作的全过程,否则不得分”的要求来说,可能是更快,是按徒手实战技击规律要求“必须走在对方前面完成动作的全过程”。因为在你实施摔法的同时,对方可以使用任何一种反摔、拳打、脚踢、擒拿动作。很显然散推手中要练的摔法,只能是快速见效的技术动作,时间上不宜用一个定量来作标;隹,应该以效果来判明,应当是“走在对方前面为快、恰到好处”。
在实践应用中,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空挡、破绽,牵逼锁靠、消挂旋转,运用杠杆、力偶等力学原理,通过改变其力点、支点,使对方重心越出底基、失去平衡而倒地。同时应当注意各法的使用时机,“赶现成的”最为省劲、赢的干脆,若强以求成,容易弄巧成拙。没有机会时,通过引诱调动创造机会,使对手送上门来较为省事,得机得势方能成功。
在散推手中双方相互攻击情况下,与摔跤的区别在于搏斗时一般不与对手扭抱纠缠,而是迅速近身,以肩、臀、胯、肘、膝等适宜部位为力点,也可以采用反关节动作或支撑性的手法使对手失去平衡,往往在一抖肩、一拧腰、一转垮、一坠肘、一落膝之际,将对方瞬间轻捷巧妙的掀翻在地。在摔跌应用上,讲究腿上的封逼套抽、掀根管腿、拿跌并用。散推手的摔法讲究沾衣跌敌,所谓“沾衣”,一是等对手沾衣,势尽而力未至之际;二是自身与对手身体无力点相触,运用螺旋力原理粘衣发劲。关键在于如何黏结对手攻击力点,消化对手攻击力量,破坏对手身体平衡,以及正确自然的腰部发力和脚步辗转助力。
散推手的摔法突出散着手摔、快摔、巧摔,不一定非得攥拿、搂抱好对方才能捧,主要是沾身即跌、一触即摔,突出快和巧,讲求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不在于拼劲斗狠,采用的是以静制动、趁势借力、近身挤靠等多种技法,追求借用对手的力量、顺劲摔到对方。在交手中快打巧拼,既是对意志毅力考验,也是身体素质的比对,更是技能技巧的较量。要善于捕捉时机、果断进攻,培养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等意志质量。在两人近距离身体接触中进行竞技,对于柔韧、灵活、力量、速度、心理等素质要求较高。在激烈万变的交手中要求全身各部位协调配合,正确适用技术动作,要用活劲。在双方相互攻守中要善于灵活地克服阻力,既要有劲,又要会借劲使劲、会用巧劲。用好巧劲借劲,就可以用小力胜大力,所谓“依巧破千斤”。
散摔技术在交手运用过程中,往往将踢摔、打摔、擒摔、靠跌相结合。需要适时针对场上交手情况和对手技术特点,调整自己的应战策略,当打就打,当摔就摔,当拿就拿,有效地使用各种战术,争取主动、牵制对方,调整进攻和防守的节奏,掌握主动权。
武术散推手中的摔法包括有固定把位、无固定把位,先从有固定把位的技法开始学练,争取早日达到没有固定把位摔法的层次。摔技有一定基础后,就可以进行连接拿技争取完胜的练习。
2、武术散推手摔法的几个优势
交手中的拳打脚踢,一般是力度小了不显示什么效果,力度大到造成形变而受伤才会失去反抗能力,从实践中可以体认到,控制击打力度与把握对方人身伤害程度的难度较大;而且拳打脚踢最容易引起对方奋起拼搏,导致相互受伤的后果。而合理使用摔法技术相对容易做到避免人身伤害,不伤人而战胜对手。运用摔法达到以暴治暴之目的容易做到适度,由于其不是依靠击打力造成对方躯体形变受伤,主要靠运用持续力造成对手产生位移失去平衡而倒地。摔法力度可以由己方掌握,在人体伤害程度问题上,相对容易做到不造成伤害后果。被摔倒在地一方,如果经过倒地自我保护能力的训练,完全可以做到不自我摔伤。
摔法适应于近身搏击,进身扭摔在一起,打斗中远距离格斗技术,如直拳、侧踹等难有发挥的余地而派不上用场,运用摔法将对手摔倒在地,有利于迅速离开而摆脱险境;将对手摔倒在地还可以有效降低其反抗能力,有利于施用擒拿技术将其牢牢控制,迅速制服袭击者而获完全胜利。
散推手中有效的摔法可以给对方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熟练的掌握摔法技术、成功地运用摔法动作,在比赛中会给对手在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压抑,极大的消耗对手的体力。因为倒地者一般都是为了避免身体受到强烈的震动或砸压而憋气,致使肌肉紧张,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站起来投入下一回合的较量,致使精神、体力都有极大消耗,给身体又一次造成新的紧张,影响下一步的技术发挥。
在见义勇为或警察制服犯罪嫌疑人时,运用摔法将其摔倒在地,被摔倒者轻则泄气、丧失信心,重则失去攻击能力或昏迷休克,便于进一步对其控制,如上铐、捆绑以防其逃脱,可带回伏法。一般人在倒地的瞬间都会本能地用手扶物或撑地,这样即使罪犯身藏凶器,一下子也来不及去取,可为我方赢得有利时机。而摔法相对于拳法、踢法等击打动作来说,其对人身伤害没有那么大,又可以有利于保障嫌疑人在法律意义上的安全,达到文明执法的较高层次。在一般性质不明地打斗中,可避免打伤对方而造成医药费等经济损失。
武术散推手摔法注重引进落空,所谓“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如果摔技不能用引进落空来四两拔千斤,就会停留在“力大打力小”的层次里徘徊。“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的“力胜”层次,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拼力气取胜的交手,严格地说够不上“术、技、艺”,如果不是大人打小孩、相差悬殊的话,拼力气后往往赢的人是筋疲力尽,输的人是无可奈何,看的人是索然无味,这就是常见得客观现实。散推手摔技不排除力胜,更追求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摔技如果仅仅依靠力大取胜,那就永远追求不到自身不用力、借力也摔人的境界。
武术散推手摔法可以作到以小力胜大力。交手中不见得是人高马大就必然会胜利,散推手摔法主张的是当对手向你进攻时,不要同样以蛮力强力顶抗,而是“顺化借力”、“以最少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顺其力而破之”。如利用杠杆原理,以自己肢体或对手肢体的某个部位为支撑点,借助对手进攻的力量,顺水推舟地把对手撂倒。这就是一个瘦弱力小的人,可以运用正确的技法,摔倒比自己高大有力对手的原因之一。
3、武术散推手先从摔技开始练起
现实中练习搏击术,从哪种技法开始练习的都有,大部份拳种从拳打脚踢开始练习,有的专门练习腿法,也有从擒拿开始练习的。任何一门武术,要追求进步、高效,一定是从教学训练方法改进的科学、高效开始的。武术散推手从摔技开始练习,有其科学的理由,符合运动训练教学规律、徒手技击规律。
拳打脚踢主要是依靠击打力,容易造成对手躯体形变受伤,在训练实战中为了避免双方伤害事故,历来大都是采取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点到为止”,这样就会由于实践不足、不能真练,而难以提高技击水平。每个人生来不具备交手技术,在父传子、师教徒的传承训练过程中,只有不受伤才能天天学,只有天天练才能逐步提高、才能达到较高水平,运用摔法将对方跌倒既能明显判别出优劣高低,同时比较容易避免击打对方的直接伤害。武术散推手摔法力度可以由己方掌握,相对容易做到适度,较有把握做到交手训练和竞赛不造成伤害的后果,可以落实安全第一的原则。
武术推手在程式化阶段的训练,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维持身体平衡能力,获得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倒地的技术方法。基于你连站都站不住,何谈战胜对方的现实,如果你能使对方重心不稳、失去身体平衡,你就已经接近战胜对手。摔技经过训练有了一定功夫,交手伊始就造成对方重心不稳,此时无论使用摔法,还是拿、打、蹋哪一种技法动作,都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先从摔技开始练起,可以较为顺利地为下一步的拿、打、踢法训练打下基础,这样符合安全、高效的训练要求和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规律,如果颠倒过来则弊多利少。
单纯摔人的摔跤练习与踢、打、拿是分开的,单纯顾及摔技则会失去其它技术。和单纯以摔人为目的摔跤不同,散推手摔技是和踢、打、拿相统一的,所以先从摔技开始练习,不但不会丧失踢、打、拿的能力,反而会更增加踢、打、拿能力的基础。摔技的身手步法多变,如果能够从摔技中逐步去比对、体会武术各门类技术身手步法,就能够较容易地联系、掌握到踢、打、拿技法,会更灵活、技术更精准。从摔技开始是以摔技作好拿、打、踢的基础,不是重摔跌而轻打击,更不是舍弃拿、打、踢技术而专注于摔技。注重训练的先后是次第问题,练成之后“觉则无渐次”。踢、打、摔、拿技法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功能,没有此好彼差或偏于任何一技的问题。
4、武术散推手中的防摔与反摔
许多人认为“防摔”是指防止对方使用摔法,在交手时为了不让对方使用摔法,别人一进攻就大幅度挪动、迅速跑开,而这恰恰也失去了自己进攻的良机、消极被动,拳家称之为“逃”。采取“逃跑”的方法,顶多可能是使对方使不了摔法,而自己却没有了取胜的机会,在练功中只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
散推手中的防摔是指防范或破坏对方使用成功或者说使上摔法。在散推手摔法练习中主张不拒绝对方使用摔法,大家都知道交手中的一个必要因素是距离,摔法掌握距离、贴身是关键。摔法远了不适用,只有近身在有效距离范围内,才好实施有效的摔法。交手技击规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方身体进来之时,也就是自身进去之时”。进攻方进身主要方法有直进、左或右侧进。直进是以中线为主采取直接进身,见效快,但容易遭对方拦截破坏;左或右迂回侧进,变化快,对方不易反应。散推手摔法练习中主张放对方进身或引对方进身,利用对方忙着进身、自身同时也相对进去的时机,施用相应技法破坏粉碎对方的摔法;在对方使不上摔法的同时,因对手的变化而自己使上合适的摔法放倒对手,这就是散推手中的反摔。
摔法是使用,防摔是破解,反摔就是攻防阴阳转换后的摔法使用。防摔与反摔应在思想上有正确认识,平时训练中高度重视。防摔与反摔成功与否,直接决定攻防效果。摔法是制约对手的重要手段,要想得心应手地使用摔法,必须有过硬的防摔技术,深入掌握了破解摔法的技术,就可以反过来顺利地使用摔法。
许多人喜欢拼力气而采用阻挡、抗摔的方法,交手中互相顶劲抱缠、双方反复换把、变劲,试图找到最佳把位发全力摔倒对方,运用所谓的延时阻抗性摔法。如果说在不许踢、打、拿的摔跤中还可以这么使的话,跤界前辈也称之为“摔笨跤”。而在武术交手时这么使的话,武林前辈称之为“逆其力破之为拙”。由于延时耗力,在可以自由使用踢、打、摔、拿四种不同击技动作的武术交手中,在相互击打过程中是非常危险、难以取胜的。
散推手中的防摔与反摔是在对手进攻时,及时正确感知判断把握其力的方向、发力时机、借力打力是重点,以旋转、贴靠、牵拉、推托等将对手摔倒。主要采取顺力发力,即顺着对手力的方向加力,使其过度、失去重心倒地;或是中途改变其力的方向战而胜之;还可以待对手力发过后的瞬间、新力未生之时,自己发力将对手摔倒。这样的摔法可以节省体力,挫对方的锐气,不失时机巧妙的转换摔法战胜对手,训练了自己对技巧的熟练灵活掌握和应用,提高了自己在瞬间的应变能力和果断性。
交手中如果对方只注意到了打法和防打法,就会在很多地方暴露出可供我方使用摔法的漏洞。比如对方猛打猛冲,虽有摧枯拉朽之势,然却容易出现重心不稳,易被我方牵动顺势摔;再如有时对方防守严密,使我方不宜实施打击,我方可变打为摔将其撂到:再如有的摔法可贴身使用,遇到近身纠缠即方便使用摔法。
防摔与反摔技术的训练与运用,同样有利于拳法、腿法、拿法的发挥。散推手中各项摔法技术都非常重要,应当具备全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