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广州市番禺区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将非武术选项组(对照组)与武术选项组(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武术对比实验。测量实验前后心率及肺活量水平,探讨传统课程与选项课程对心肺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非选项学生进行武术学习,由于缺乏兴趣及积极性,心肺功能未有明显提高(P>0.05);(2)选项学生进行武术学习,心肺功能显著提高(P<0.01)。因此,新课改武术选项注重学生兴趣选择,对青少年身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前言
中华武术沿袭传统文化的脉络行走千年,在冷兵器的时代,在刀光剑影的时代,其在深深烙上儒家文化烙印的同时,自身也形成了严整完备的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洗礼,中华武术已然成为一个拥有生命特征的有血有肉的个体。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运动注重内外兼修,具有壮内强外的效果,一招一式都具有攻防含义,若长期坚持系统训练,还可以直接服务于国防、公安建设。我们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未来的武术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造福社会。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武术被重新纳人我国中小学体育文力图通过不同武术教材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为我国中小课程教材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基本功、长拳套路、对练套路为学武术教材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参照和借鉴。
中学生武术教学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经过中学生武术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心率(heart rate,HR)及肺活量作为生理指标在运动实践中常用来反映青少年身体发育程度及运动能力,同时也是反映体内代谢情况的灵敏指标。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并不注重学生的武术兴趣,有许多对武术无兴趣或少有兴趣的学生被动学习武术,因而对武术没有太高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兴趣选择,因而选择武术课的学生对武术学习有积极的兴趣。那么,这种传统的选课和新课改的选课模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产生影响呢?基于此,本文对选取中学生两组(实验组20人、对照组15人)进行三个月武术套路训练,就武术套路训练对柔韧性、心肺功能等身体素质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探究体育课程改革后的武术教学是否更加利于青少年身心特点,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番禺区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非武术选项学生15名作为对照组;武术选项学生20名为实验组,基本情况如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武术套路文献资料及运动生理学等相关书籍。
1.2.2 实验法
在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的均等条件下,在实验前测出35名受试者体重、身高、肺活量等,心率的测量采用受试者安静及50m后记录运动后30s,180s,240s,360s,540s,900s心率。地点:番禺区某中学,从2012年11月12日至2012年12月25日,进行为期6周的教学训练,每周四次,每次45分钟。6周后对受试者进行肺活量、心率等测试。对照组为非武术选项学生,教学内容与实验组相同。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加强学生对武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1.2.3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及Spss17.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后肺活量变化结果及分析
2.1.1 对照组肺活量变化结果及分析
由表2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对照组受试者肺活量均有提高,但统计学分析表明对照组除1、5、9、11、15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
2.1.2 实验组肺活量变化结果
由图1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实验组受试者肺活量均有提高,统计学分析表明对照组武术训练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2.1.3 对照组与实验组训练前后结果
由图2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成绩均有提高,且统计学分析表明对照组(P=0.231)差异不具显著性,实验组(P<0.01)训练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2.1.4 对照组与实验组训练后训练效果对比
由图3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对照组与实验组肺活量均有提高,但实验组提高更快,且对两者进行配对T检验表明训练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6),即实验组训练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训练前后心率结果
2.2.1 对照组心率变化结果
由图4知训练前后受试者心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训练后与训练前下降不明显,对两者进行配对T检验表明训练前后心率变化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57),即对照组训练前后心率下降不明显。
2.2.2 实验组心率变化结果
由图5知训练前后受试者心率出现下降,训练后与训练前心率下降较明显,但对两者进行配对T检验表明训练前后心率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2),即实验组训练后对心率变化具有积极显著作用,利于青少年运动后心率恢复。
3 结论与建议
(1)实验组与对照肺活量组训练前后有所不同。对照组除1、5、9、11、15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儿童少年的心肌纤维较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小,心瓣膜和体积较少,同时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尚未完善,这是造成年龄较小而静息HR较快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体积、容积的增大,心脏毛细血管总数逐渐增加,植物性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也日趋完善和稳定,因此随年龄增大,儿童少年安静HR逐渐递减。本研究发现,青春发育期前后,6周武术训练后进行50m跑,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率均有下降趋势,但实验组由于学生兴趣及个人积极性的调动,效果优于同年龄的对照组。经一段时间的武术锻炼,所有受试者肺活量均有大幅提升,但实验组提高更明显。我们可从2个方面分析原因,其一,可能是13-14岁青少年心泵功能的发育落后于一般身体发育指标。有资料证明,不论男女搏出量、心输出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而自然增长,在12岁前增长平缓,12岁以后增长迅速,而一般身体发育在12岁以前已迅速增长,因而造成心泵功能发展落后于一般身体发育,故在极限运动时,只能通过交感神经紧张度提高来调节心身平衡。其二,13-14岁男女青少年已进入青春发育期,由于神经一内分泌在此阶段的特殊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占优势,交感神经发育早于迷走神经,以及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使此阶段青少年在极量负荷运动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较大,也就是交感一肾上腺系统与迷走一胰岛素系统活动相比,前者活动相对更强。这个时期的身体变化可区分为整个身体的加速成长和性成熟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并受激素分泌变化的调节。
(2)加强学生对武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兴趣;优美的直观示范,提升兴趣;及时评价,肯定成绩,激发兴趣。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中将武术表现得出神入化,极具神秘色彩,但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差强人意。因此学习者往往有心理落差,而不喜欢武术课而又被选择的学生,其对武术的学习可想而知。有人对武术学习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在学期初和学期末以“你对武术课的喜欢程度”调查了学生对武术课的喜欢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4-15]学期初有38.00%的学生“喜欢”武术课,学期末有35.00%的学生“喜欢”武术课;学期初有39.00%的学生对武术课的喜欢程度为“一般”,学期末有34.00%的学生对武术教学的喜欢程度为“一般”;学期初有23.00%的学生“不喜欢”武术课,学期末有28.00%的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学期末对武术课“喜欢”的学生数量减少了,喜欢程度为“一般”的学生数量减少了,“不喜欢”武术课的学生数量增加了,学习前后学生对公体武术课的喜欢程度大大降低。其次研究采用“您想不想参加武术课学习”作为题目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期初“想参加”武术课学习的学生比例为44.00%,学期末想参加武术课学习的学生比例为30.00%,比例差距为14.00%;学期初认为参加武术课学习“不好说”的学生比例为31.00%,学期末认为参加武术课学习“不好说”的学生比例为39.00%,比例差距为8.00%;学期初“不想参加”武术课学习的学生比例为25.00%,学期末“不想参加”武术课学习的学生比例为31.00%。
由此可见,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参加武术课学习的行为倾向明显地降低。本研究表明,由于对照组为非武术选项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对武术学习无兴趣或少有兴趣。实验组为武术选项学生,其对武术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浓厚兴趣,因此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差别较大,虽然都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同训练,但由于并非自己的喜好,因而对照组心肺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传统武术选课学习暴漏的弊端,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武术选项课,不足及缺点更加突出明显。
参考文献:
[1]葛彤,王喆.浅析现阶段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149.
[2]李胜恒.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8):59-60.
[3]徐现峰.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152-153.
[4]吴立丰.高校武术公体课学生心理反差及原因分析[J].科教文汇,2011(4):134-137.
[5]田芳兵.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130-131.
[6]孙文芳,庞毓恩.不同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J].体育世界,2011(3):80-81.
[7]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8]刘扬.试论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1):68-69.
[9]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53-56.
[10]杜建军,李静华.对中小学引入武术散打运动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2).
[11]田野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陈向阳.用心率指标调控运动强度发展心血管系统的教学研究[J].体育学刊,2000(1):39-41.
[13]李小明,王成,谢振武等.极量踏车运动负荷试验对心脏病患儿心脏贮备功能的评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9):558-560.
[14]叶卫兵,马楚红.运动训练与最大心率[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3):382-385.
[15]曹红仙,叶卫兵.停止课外训练对小学女生最大心率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2):12-13.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