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比较科学而完整的训练体系和练功方法。劲力和武术特有的格斗技能是传统武术的灵魂和生命线,远离传统武术而创编“竞技武术”是违背武术发展规律和方向的。我们应该遵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武术的发展引领到一个健康而正确的轨道上。
武术套路一直是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中国武术有别于国外武技的一个显著因素。美国的韩宁教授在不少国家考察中国武术的时候,通过大量的考证和访谈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套路形式,而欧洲的文化没有莹欧洲的武技出现斑斓多姿的套路,大多是以对抗的形式出现”,我很同意韩先生的这个观点。著名武术家马明达先生在一些文章中多用“武艺”,而不用武术一词,是因为“武艺”的内涵比武术要丰富的多。“武艺”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武术的熏染,能反映出中国武术家的文化审美情趣。大凡中国的武术家,都有一中或多或少的“套路”情结,因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一直是以套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在传统武术推广与发展中,有针对不同素质训练的套路,这样一来训练出来的劲力是一种“整劲”,也别有韵味,而不是现代武术和现代西方体育所推崇的杠铃训练等。中国传统武术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练体系,包括入门站桩、基本功力、劲力训练、单式训练、组合训练、套路训练,喂招抗击打训练和散手训练等。而套路是练功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表现“武艺”的一种媒介。可以说,古人在很大程度上把武艺的表演和实战技能体现到一个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和模仿的境界,不是古人的领悟能力和身体素质超过了今人,而是古人处于一个适合与传统武术萌生和演进的社会氛围之中,习武的目标比较明确,习武的群体构成也比较复杂,促使了传统武术在那个时代的繁荣兴旺。我们没有必要厚古薄今,但事实上,今天的习武者虽然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却似乎少了古人的那份执着与单纯,还有“焚膏继咎”的那种甘于清贫和耐得住寂寞的虔诚。
唐宋以来,中国的武术主要以套路形式出现,保存了中国古典武艺的一些技法和格斗要诀。特别是到了明代,这种套路武艺的演练达到了极致。过度的注重“花法”而忽略实战,使得本源于战场格杀的传统武艺变成了“满天花草”,“人前饰观”。这种江湖武艺的“花拳绣腿”也大量进入军旅,遭到了军旅武术家戚继光等的批评和抵制,肃然指出:“花拳入门,误了一生”。
武艺的演进和充实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我们不能否认一批天才武术家的巨大贡献,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非凡毅力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得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技术摆脱了旧有的风貌,焕然一新,武学品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杨露禅应该说是一位善于创新的武术家,他在河南陈家沟学的是陈式太极拳,后来到了京城,却没有靠陈式太极拳来扬名立身,而是审时度势,参照太极拳的古有理论,创编出了扬名后世的杨式太极拳。意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先生也是一位开拓型的武术大家,他立足形意拳,游走四方,善于体悟,融会贯通,终于创出了独具风格的意拳。发力松活抖弹,气势如怒虎搜山,吞吐若神龟出水。其实我们不是奢望这种技术有多么厉害的实战价值,而是在这种气韵生动的演示中得到了一种绝好的享受,让人体会到沧海龙吟般的酣畅和真切,这才是传统武术给予人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今天的武术比赛之所以没有观众,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武术的漓练中丟掉了这些能够冲击人情感的东西,从而使武术远离了观众。通备武学宗师马凤图先生是近代一位文武兼备的武术大家,他用“通备”的理念为传统武艺的演练和格斗提出了一个最佳理想境界,称之为“通神达化”。而他本人对古典武艺的精心整合也取得了令人瞩目和敬仰的成就。我们清醒的看到,流传在西北的翻子拳,在风格和劲力上已经与东北的翻子拳完全不同,里面有翻子拳的短小精悍,冷弹脆快,更有了劈挂拳的吞吐开合、长刁冷抽和急绞连环,也不乏戳脚的飘点拧转。翻拳密集多变的拳法和劈挂拳的风雷绞炮结合的浑然天成,西北棍法和鞭杆之中融入了劈挂拳的劲道显得与昔日大相径庭,其长短变幻和进退做作在起伏走转中渗透了武艺的一种古意,让这种源于兵家的器械多了一些与军旅武艺的交融与回归。对于马凤图先生在武术上的功绩,周伟良博士曾给予很高的评价。“马凤图先生对明清的武学典籍有很深的修养,恪守明清以来的武术技术与理论,对古典武艺在通备武学中进行了保留与整合,作为一代大家是当之无愧的”。
传统武术套路的魅力在于动作的朴实和劲力的独道,而对于劲力的追求往往会贯穿一个习武者的一生。因为劲力是传统武术的生命线,没有了劲力,传统武术便会黯然无光。劲力是武术永恒的灵魂,它会随动作一起给人以震撼,让人无法察觉丝毫的乏味与倦怠,在“心旷神怡”中体会“惊心动魄”。对于劲力的熔铸和彰显,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要求,但“整劲”几乎是所有武术流派的一个共识,即聚集全身的力量能够发于一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点打出一点”,这样一来发出的劲力便有了排山倒海的气势。整劲是通过常年累月的桩功训练求得,他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是精妙,与杠铃训练所得的力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所见到的一些武术名家,到了晚年,依然能发出令人震撼的劲力,我们不能希望这种劲力迖到如何的格斗效果,但却表现了传统武术的一种魅力。经过站桩训练求得的劲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体悟站姿的正误和劲力的运化以及气息的运行,达到瞬间的松紧转换和随意的蓄发。劲力是传统武术的灵魂,抛却了劲力,传统武术在表演效果上是难以与舒展大方、窜蹦跳跃的竞技武术相比美的。劲力的训练和感悟是贯穿于传统武术家一生的,他们追求“精、气、神、意、劲、形”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发劲时的任意收放。劲力有许多种了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练习方法和表现形式。我所熟知的劈挂拳就有“辘轳劲”、“翻扯劲”、“开合劲”、“吞吐劲”等。马明达教授讲,通备劲力在起初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周正而严谨,如同书法的“永字八法”,点横竖撇,一招一式循规蹈矩,苦心砥砺,不可任意更改。当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收敛舒险,随心所欲了。瞬间突发,“大巧若拙,大象无形”。通备拳的劲力是如此要求,我想传统武术的劲力训练大都遵循着这一步骤,只有得到老师的口传、心授,并通过按部就班的严格训练才可以达到一个自由的境界,做到“形神兼备”,把武术的劲力通过顿挫抑扬,在若有若无、无可方物之中体现得了无痕迹。
顺带一笔,书法和传统武术在劲力、神韵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耐人寻味。武者好书,似乎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武技之外诠释着武者对人生和武艺的理解、感悟。我所见过的武术家之中,有马颖达先生的古朴凝重、苍劲浑厚;蔡龙云先生的筋骨遒劲、外圆内方;马明达先生的舒展开阔,气度儒雅;西安高玉峰先生的起落如风、气势磅礴。凡此种种,从武术家的书作之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武艺劲力的不同表现形式,虽轻、重、缓急、刚柔各异,但都是在“中正”的基础上寻求变化,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展或收,而对腕力的把握尤为精深独到,在提按顿挫中熔铸了武术家对书艺的熟稔乃至驾驭。马颖达老师在讲述剑技与剑法时反复强调,劲力是为提高攻防技术而历经磨练之力,即习武者将先天自生之力经过后天反复揉练,并与武术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称之为“劲力”,这种劲力善于变向,擅聚全身之劲力发于一点,并能与剑术技法紧密结合。先生还讲,翻子拳之劲力在于快、硬、脆、弹,而且要有“三威”,即以压倒对手的胆识表现“心威”,以令人生畏的眼神表现“眼威”,以势如破竹、密不透风的拳法表现“手威”,这是马老师一生在武学上的深刻体悟,从他演练翻子拳和鞭杆时的浑厚稳健、突兀多变、拧转折叠的劲道中品到传统武术的底蕴。
勿庸置疑,在“长拳翻子”、“长拳劈挂”、“长拳八极”大行其道的今天,古朴的传统武术套路被“舒展大方”、“造型优美”的长拳大肆改造,其内涵和劲力,特别是格斗技法和意境被涂抹的光怪陆离。传统武术套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以至逐渐走向了凋零,让许多钟情传统武术的人痛心之余而又无可奈何。近几年,在一些对传统武术独有情钟而又有历史责任感的专家教授的呼吁下,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高度重视,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传统武术委员会,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交流比赛活动日渐增多。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通过“武林大会”我们可以看到一批对传统武术有热情、有责任、有勇气的继承者正在成长,传统武术的明天一定会灿烂辉煌,让那些喜欢传统武术的人如痴如醉,终身难以割舍。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的复兴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李培和,男,1952年出生,中专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甘肃省中小学学术带头人,中国武术七段,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和传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