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上看到孙禄棠大师论《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实际上这篇文章并不是讲原理,而是讲数字与这几种内家拳之关系。我以此文为主要基础,写一点自己的看法。
根据孙禄堂大师的说法,中华的武术大致分为少林、武当、峨眉三派,其它武术门类众多,多不出此范围。其实,南方许多拳不一定与这三个门类的拳术和什么渊源关系。然我们这里主要研究内家拳。
现在人们通常把内家拳分为三个主要门类: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三个大的门类,这几乎没有什么疑义。在这个范畴内的内家拳主要是流行于我国的北方,近年来人们一再强调,流行于广东地区的咏春拳也有粘黏的功能,若没有内家的功夫,很难粘黏得上。
一般情况下人们将少林归于外家拳。然而人们又承认少林始于达摩之易筋、洗髓两经,这也和内家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根据孙禄堂大师的考证,到了宋朝的岳飞时代,才开始有了形意拳之名。形意拳尊岳飞岳武穆为始祖,其有据可查的近代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际可。据说姬际可曾于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枪法。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心意把,创出此拳。姬际可门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传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
所谓形意,分为形和意。形即形式,意即心意。所有动作由心意而所发,而以手足相随。
形意拳中最基本的动作有劈、崩、钻、炮、横五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用五行来描述五拳的地位,足见其重要。按照孙禄堂大师的说法,可以称之为五纲。
其实,形意拳最主要结构可以称为五纲十二目。五纲即上述五拳了,十二目则指十二形,有龙、虎、猴、马、鼋、鸡、鹞、燕、蛇、骀(鸟台)、鹰、熊。取此十二形者,其实是模仿了这些动物的特点。
拳术中的劈崩钻炮横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对应人的肺肝肾心脾,所谓人之特性。
动物有不同的特点融入了拳中,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山之灵,熊有浮水之性,其他八形,各有其妙。人与动物的特点既已包含在内,则练拳或交手时起落进退、变化无穷,是这种拳的智慧所在。保持身体中正,动作协调,是其核心内容。
从内劲的方面,形意拳主要有内三合和外三合之说。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对应于太极拳的身法概念,是练内劲最基本的身体的形的方面的要求。当然,形意拳的要求较太极拳更细,更多。具体来说,有八要,或者说八个三:三顶(头上顶、手外顶、舌上顶)、三扣(肩扣、膝胯扣、手足指掌扣)、三圆(胸圆、背圆、虎口圆)、三敏(心敏、眼敏、手敏)、三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肋抱)、三垂(肩下垂、肘下垂、气下垂)、三曲(臂曲、腿曲、腕曲)、三挺(颈挺、脊挺、膝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形意拳的内外三合和太极拳关于内劲的说法差不多,太极拳讲神意气力。内外三合,内外如一,成为六合,才有可能步入形意拳的殿堂。
形意拳里的内外三合、身法的八要实际上是八个“三”,都是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的概念。
综合起来看,所以形意拳是对应了人体内脏的五种特性,又模仿了十二种动物的特点,同时还有肩胯肘膝手脚外三合和心意气内三合。所以,形意拳完全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形意六合拳,即五行十二形六合拳。把五、十二、六这三个方面的数字要求做到了,动作运用,手足相顾,至大至刚,养吞浩然之气,儒家诚于而中形于外之理,一以贯之。这是形意拳的概况。
八卦拳始于有清咸同之季。孙禄堂指出,河北文安董海川先生,漫游南省,于皖属渝花山得异人之传。
如何用八卦理论来解释这种拳?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人们这样规定人的身体:令腹为无极、脐为太极、肾为两仪、两臂膊与腿为四象。怎么又讲八卦呢?两臂与腿弯曲,分为八节。卦象上演变到了八卦之后就是八八六十四卦,到了人体怎样解释?两手十指每指三节,大拇指两节,八指共二十四节,加两拇指四节,为二十八节,加两足二十八节,为五十六节,又加两臂两腿八节,为六十四节,六十四卦为拳之体。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其实这里有重复计算的地方。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传统八卦掌一圈八步八个掌势,套路灵活。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
下面说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多种观点,这里不做讨论。
武学大师孙禄堂关于太极拳的论述有些深奥:惟练此拳之起点,当先求一个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至简至易之道。拳经云: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实其腹而道心生,即此意也。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卜启下。能与大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凶吉。练到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故太极拳要纯任自然,不尚血气。以蓄神为主。周身轻灵,不即不离,勿妄勿助,内天德而外干道,将起.点之极,逐渐推之,贯于周身,无微不至。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昔年曾闻之云:此起点之极,与丹道中之元关相同。鄙人研究数十年,不敢云确有心得,然考其本源,实与形意八卦其理相通:,不过名称一与形式之动作不同耳。至若善养气练神,则初无少异。比之,形意地也,八卦天也,太极人也。大地人二才合为一体,浑然一气,实无区分。练之久,而动静自如,头头是道。义何形意、八卦、太极之有哉!至峨眉派,传之梅花八式。志公禅师亦重养气之功,兹不必更赘也。
太极拳还有一个名字叫“十三势”。先辈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一文中指出: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乃八卦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简而言之,“十三势”,顾名思义就以八、五相加而成。八个劲法加五个步法合为十三势。八个劲法用八卦来解释,坎、离、震、兑、乾、坤、艮、巽,五个步法用五行来解释,金、木、水、火、土。
我以为,八卦和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这两种方法用来解释世界的万物。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数字有关的还有太极,表示两极。《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三才,天地人三才,起名字的时候常用三才学说,而人们想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要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四象在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
此外,和数字有关的排列方法还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等。
所以,八卦和五行实际上只是数字的排列方法。
太极有多少劲?一般认为,太极劲分为掤 、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劲,但我却觉得,只有掤劲是太极独有的,其它七个劲法实际上应该称之为打法,在其它拳里也是有的,只不过有些打法其它拳不一定用同样的名称。但毫无疑问,有的打法是相同的。比如肘法、靠法、挒法、採法其它拳种都有这些技法,而且名称也是相同的。
再看捋,在其它一些拳里可能是“格”、“挡”等。挤,是正面挤压。按,由上而下的压,其它拳也有。
太极拳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掤劲,其它劲法均表现为掤。掤,就是柔,就是整,就是弹簧劲,就是随时可以变为刚又随时回到柔的状态。所以在太极拳里,捋劲不是生格,必须有掤劲。挤劲不能硬挤,必须有掤劲在内。按劲与其它拳不同在于它是掤着的按,不是死按。采挒肘靠莫不如此。以肩的靠劲为例,太极拳的靠劲就是有太极的味道,靠同样是把对方弹抖出去。
再看太极拳的步法。前进、后退、中定,这自然是其它拳也有的。而左顾右盼,是向左向右攻击或转化,相当于八卦掌的转圈,化开对方的攻击方向或避开对方正面攻击后从侧面攻击对方,其步法实际上与三步舞曲的步法极为相似,也可以说三步舞曲的步法。所以拳谚云,打拳如走步。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打拳如跳舞。
总之,用太极、三才、五行、八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解释中国的内家拳,是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军事上布阵有八卦阵,医学上运动五行,起名要用用天地人三才,而做成大事也常常要求天时地利人和。换句话说,也是为了凑个数。或者是先找到拳种中相应的劲法或步法相应再去找传统哲学去对数字,或者是先找到传统哲学中相应的数字再去凑武术中的劲法或步法。
这样看来,若前人能找出十二个劲法,十个步法,他们也可能用天干地支来解释内家拳了。但内家拳真正的特点在于它的内劲,而不是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