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流传六、七千年至今的古书,要追溯它产生于什么时期,作者何人,大概不是一件寻常之事。但是像《易经》这种震惊世界的巨著,人们去追溯它的起源及价值,人们为了找出更能破译宝籍的理论依据,在所不辞,自然无可非议。所以在这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穷经皓首,有些花毕生的精力去论证、考究它,但如果仅是为了追溯谁是《易经》的作者,追踪其具体成书年月,则是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有的学者甚至为孔子对《易经》说的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竟也引出大规模的争论,如清朝康有为据经摘典地对孔子《论语》中的这句话一再提出质疑,便是一例。我个人呢认为,今天我们对易学的重视,主要在于充份理解对《易经》的本质意义的理解及其预测运用,更不必要在《易经》的旁支侧流上争长论短,也大可不必对几千年前的历史细节处处考证,为此而浪费其毕生精力。
对于《易经》的起源。今天我们则可以与历代的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依据与事实来达成共识。
《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继而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且写了每一卦的卦辞,历史上称之为《周易》。这也可以说是最早期的《易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