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二:龙出现在田野上,利于出现大人。
“见”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是“现”的古字,是“出现”的意思;一种观点认为就是“见到”的意思。“大人”指既有才、又有德并且有一定地位、官位的人。
按照“出现”的意思理解,“见龙在田”就是说龙出现在田野上,犹如太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初照大地。引申到人事上,这一阶段相当于25~35岁左右,表明经过一定时期的道德修养、力量积蓄,到了一试身手、渐露头角的时候,应该出现德、才、位兼备的“大人”了。按照“见到”的意思理解,是说这个时候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毕竟还很有限,利于见到德、才、位兼备的“大人”,以帮助和提携自己,这个“大人”就相当于你命中的贵人。的确,一个人可能很有抱负,也有能力,但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和能力,是需要把握机遇,需要有人帮助和提携的,否则可能一辈子郁郁不得志。
如果考虑到爻位的因素,联系九五“利见大人”来看,后一种理解更合理一些。否则的话,如果九二就“利见大人”,那么九五又说“利见大人”就矛盾了。退一步说,如果将本爻中的“见”理解为“出现”,那么“大人”也还只是一位准“大人”、预备期的“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三: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晚间也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造成灾害。
与“大人”相比,“君子”虽然有才、有德但无位。“乾乾”本是指太阳的运行不止,在这里比喻君子勤勉不懈。惕,怵惕;若,像……的样子。“夕惕若”是说晚上也保持警惕的样子。厉,危险;咎,灾害。“厉无咎”是说时刻保持警惕,这样虽有危险的萌芽存在,但也可以避免灾害发生。
本爻中没有出现“龙”这一喻象,而是直接切入人事。由初九到九二,阳气是呈增长趋势的。按照这个趋势,九三阳气似乎也应该是继续上升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系辞》中说“三多凶”,《易经》卦象中的第三爻位多数情况下象征着凶险,本爻正处于“多凶”的爻位。虽然九三阳气仍处于发展、增长之中,但阳气这一阶段的发展、增长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而是在与阴气反复交争、较量中曲折上升的。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自然界中三月份乍暖还寒的气候,就是阴、阳二气这种交争、交胜的最好写照。
在人事领域中,这一阶段好比人生35~45岁左右,正如小说《人到中年》所反映的,人生事业正处于不上不下、最难捱、最艰难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犹如推车爬坡,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需要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能够最终攀登上成功的顶峰、达到胜利的彼岸。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爻辞说,君子仿效太阳的运行不止,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到晚上也保持警惕、忧惧之心。这样既顺天命,也尽人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防患于未然,即使有危险的征兆,由于能及时防范而不会酿成什么灾害,因此说“厉,无咎”。
本爻中所反映的这种忧患意识是《易经》的主调之一,《系辞》据此推测说:《易经》的产生,大概是在中古的时候吧?创作《易经》的人,难道有什么忧患吗?这个推测是很有道理的,与《易经》同时代的《尚书》中也处处流露出这种忧患意识,甚至在用词上也很相似,如《虞夏书•舜典》“夙夜惟寅(敬)”,《周书•泰誓上》“予小子夙夜祗惧”,《旅獒》“夙夜罔或不勤”,《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