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统计自先秦两汉以来,有关《易经》或易学的著述不下三千种,其中仅历代注释就达一千多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省图书馆对易籍总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据历代书目统计,见于著录的民国以前的易籍总数约为6000种;1990年以前出版或成书的现存易籍为2810种(实际存世量还应高于此数)。几乎所有有关《周易》或易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甚至具体到一卦一爻之系辞、字句,都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的说法,历史上是这样,在现当代仍然是这样。以下略举数例,以说明易学研究中的这种复杂状况。

1、关于太极

《易传》是儒家对《易经》的解说和发挥,“太极”是易学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但两千年来,学者对《易传》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话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莫辨雌雄。张岱年先生列举了历史上关于“易有太极”章四种不同的解释:“第一,天地起源说,以郑玄、虞翻为代表。第二,画卦说,以朱熹为代表。第三,揲蓍说,以胡渭、李塨为代表。第四,大中说,以焦循为代表。”他认为“关于《系辞上》‘易有太极’四句,历代注家的解说中,仍以郑玄、虞翻的解说比较正确,最为可取。太极即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系辞上》以太极为天地的根源,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朱伯昆先生在《易学哲学史》中则说:“太极这一范畴,在《易传》中是作为解释筮法的易学范畴而出现的,从汉朝开始,演变为解释世界的始基和本体的哲学范畴,但对其理解始终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第一卷前言,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版)。乌恩溥先生又说:“所谓‘太极’,《系辞传》有时又称为‘—’,它是超现实的,无形无象的,先验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系辞传》认为由太极派生出两仪,即阴阳;由阴阳派生出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由四象派生出八卦,即乾、坎、艮、震、坤、离、巽、兑;人们依据八卦判定吉凶休吝,决定行止,然后成就万事万物”(《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式》15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5月版)。

也有将两种互不相洽的说法糅合在一起的。如:高怀民先生认为“太极一方面与二仪、四象、八卦一道作为筮法的一个基本范畴,用来指称大衍之数或奇偶未分状态,并作为六十四卦的最初根源。从这一方面看,它不具有哲学意义。另一方面,太极又包含着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内涵,揭示了一种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这又使它具有了哲学的内涵,成为一个哲学范畴。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易传》认为《易经》是一部可以预测未来、决断吉凶的筮书,而《易经》之所以能预测未来、决断吉凶,是因为《易经》是整个宇宙、整个世界的缩影,整个宇宙和世界生存发展变化的奥妙全在其中”(高怀民《易学的哲思——人类理性的引导》,《周易研究》1998年第2期)。王树森先生则说:“《系辞》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意双关的方法,既简要表述了天地起源的观点,也透露了八卦产生的过程。所谓‘太极’指宇宙的本原,然联系下文‘八卦’也兼指行筮过程中未分之竹策,亦即如四川彝族占法中的一束细竹杆。所谓‘两仪’,既指天地,也兼指行筮中分而为二之后左右两手各握之竹策。这是初筮的结果。所谓‘两仪生四象’,如《礼记、礼运篇》所说的‘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具有宇宙生成论的意义。‘四象’亦可理解为再筮结果的四种情况……按占必三次的通则,进行三筮,则可能出现八种情况……以符号记录下来则是,这就是‘四象生八卦’。所谓伏羲八卦,卦有三爻,实为筮必三次所得各种结果的记录”(王树林著《周易与中华文化》11页,工人出版社1993年6月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