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的审美活动都是在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逐步展开的。民族的早期文化积累,往往是古代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记录着生长在特定地域的人们从原始游群,经过氏族、部落的发展,最终形成民族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凝结着具有文化背景的人类群体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时所产生的主观意识的精华,把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生存经验通过特定的媒介留给后人。黑格尔对这种记载民族早期生活和创造业绩的文献和艺术作品推崇备至,认为荷马史诗的最高成就是“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全貌”, “可以作为个人和民族精神据点和他们的思想意识的统一点(或焦点)”。 《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它那丰富的美学智慧和美学价值,已经引起当今易学研究的重视。本文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启迪下,对《周易》与中华民族审美思想的关系展开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推动《周易》美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群体审美心理原型与定势的奠定
当今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它在中华民族文化结构的形成中起了一种奠基作用。《周易》继承并保存了夏、商二代的《连山》、《归藏》一些内容,形成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特殊文化现象。如果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稍加分析,笔者认为,《周易》作为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心灵历程,就像个体在记事初期的意识内容,深深地扎根于头脑之中,并且对生命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样,它把中国人在史前时代意识浓缩成特殊的文献,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元典。
从《周易》的具体内容来看,卦象中阴爻、阳爻通过两种线条的八种不同方式的三重组合,构成了一个和谐均衡、富有变化而又充满动感的整体图象。线条长与短的对立与统一;单个卦象本身呈水平状的直线组合,而八卦整体已经围合成近似圆的正八边形,直线开始向曲线接近,于是就给人以完满充实、富有节奏的图案美;卦象的线条是具体的符号,而线条本身又有很大的抽象性,这就有了一种具象与抽象相反相成的意味。可见,《周易》在“象”的这一部分,已经体现出非常丰富的形式美的意蕴。而在“经”与“传”两个部分中,则更深刻地包含着华夏先民们对天道、地道、人道的认真探索,表现着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在观察自然探索客观世界法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体察人事,并预测与摸索人类社会生活的法则。这些内容是人类社会意识萌芽时期长期积累的思想成果,是在大量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从《周易》所涉及的各种事物来看,都是早期人类展开社会实践的现实对象,尽管这些现实的东西有时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八卦所指代的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可以说是先民生存的基本环境和必需条件,由于和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就被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地反映出来,并且在不断地反复和升华中,最终成为人们头脑中所认识到的世界本原的基本构成因素,并在民族的意识形态中,成为最有深度的思想资料,并强烈地表现出它的影响力。对于审美活动来说,中华民族对天文、地理、山岳、水面、雷电、火焰的观照与欣赏,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和特殊的审美评价,并且对后世的艺术创造活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发展,提供最肥沃的文化土壤,形成了生生不息、常作常新的审美活动的具体对象。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在中华审美文化中的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跟世界上其它民族的审美文化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当然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人类童年时期所获得的深刻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