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筑起易经神坛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她的智慧之光穿透数千年的历史尘烟,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易经》从哲学的高度,以阴阳符号组成的卦象形式表达出深邃的思想,蕴涵了宇宙演化的密码,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宇宙自然法则和人事法则,成为华夏文明的活水源头。她全方位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天文、数学、建筑、医学、气功、伦理等等各个领域,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连焚书坑儒的秦始皇都慑于她的神威而不敢焚烧。神圣的《易经》自能保护自己趋吉避凶免于灾祸。
《易经》成书于西周,汉代以后,《易经》被推崇为“五经之首”,从而使《易经》走进了中国儒学文化圣殿的“神坛”,从而使《易经》“阴阳对立统一”、“天人合一”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宇宙整体观成为中国文化之魂。“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历代明君将相、诸子百家,无不从《易经》中寻求治国安邦之策,处世修身之道。一部《易经》,成为华夏民族精神之源泉。
《易经》信徒何止千万?自《易经》问世的三千年来,历代注释发挥《易经》之著作竟有三千之多,平均每年都有一部易学专著出版。中国的天空是易经学说群璀璨的天空,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奇观。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京房、王弼、孔颖达、周敦颐、邵雍、朱熹、王夫之等一串闪光的名字,因其对易学的杰出贡献,而永远镶嵌在易学的天空,熠熠生辉。
二、易经神坛“香火”在现代熊熊燃烧
数千年来,“五经之首”神坛“香火”不断,仰望高耸在香雾之中的《易经》,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无不顶礼膜拜,祈祷她的灵光庇护。有学者作了研究:发现“到了近代,学者们对《易经》的研究,形成了四个流派,即注释派、论述派、考证派、科学派。其中论述派不仅对前人的易学成就加以评介,还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和见解。科学派则把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理论及思维方法,引入易学研究的领域,组成新体系,表现新面目,对现代颇有影响。”郭沫若、闻一多等著名学者,也成了《易经》神坛的“香客”,著书立说,延续《易经》“香火”。
有资料说:“1984年5月,在武汉召开了一次周易学术讨论会,收到学术专著5部,论文100多篇,来自全国各地80多个单位的文、史、哲、考古、医学、天文、物理、数学等领域专业或业余的周易研究工作者及美国、日本、南斯拉夫、马里、瑞士等国在华学习的留学生、进修生共150多人参加了大会,成为中国现代易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接着山东大学也主办了“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国内外200多名易学者参加了会议,从而把这些年的“周易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山东大学还创办了“周易研究”杂志公开发行。最近几年武汉大学还与台湾共同主办了海峡青年易学家的易经讨论会。自1990年邵伟华先生出版了《周易与预测学》,在华夏大地点燃了一把《易经》应用科学的熊熊火焰,《易经》与应用科学的预则便席卷全国,《易经》便从“经院哲学”的“象牙塔”走向了民间。各地“周易学会”及易学刊物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各种易经学术讨论会为易学的发展推波助浪、发扬光大,《易经》神坛“香火”越烧越旺。河南易都安阳已主办了十四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台湾也举办了五届世界易经大会,香港主办了十七届世界易经大会。这些易经学术大会又将“周易热”推向了新的高潮。民间的易学研究与学院的易学研究,比翼双飞共同翱翔在易学的蓝天,为弘扬易学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易经神坛“香火”漫延世界
《易经》这一中国瑰宝,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而且其神坛“香火”早已漂洋过海漫延到了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及整个欧美大陆,影响并融入了世界文化。有学者研究发现,“早在15世纪,《周易》就被译成法文、拉丁文,《周易》开始进入西方世界。接着英译本和德译本也相继出版了,此外,随后还有俄文、荷兰文、南斯拉夫文、丹麦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多语种的《周易》译文。美国洛杉机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易经》考古博物馆,其中重要藏品就有7000年前的《周易》中的复、蛊、随、损、艮、临、萃、泰、等卦的卦象,还有能发出震卦六爻古音的祭器。目前,美国易学研究所的组织一时蜂起,掀起了研究《周易》的热潮。”
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易经》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她的光芒将照耀全世界。